世界名著
-
堂·吉诃德石宗宾 主编《堂吉诃德》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堂吉诃德和桑丘主仆展开,梗概如下:在西班牙一个叫拉·曼却的村庄里,有一位年近五旬名叫吉哈诺的绅士,闲来无事,醉心于骑士小说,读得入了迷,居然异想天开,自己也想当骑士,实行中世纪的骑士道:单枪匹马,锄强扶弱,伸张正义,扬名后世。他将自己易名为堂吉诃德·德·拉曼却,骑上家里一匹取名为罗马纳特的劣马,披上一副祖上传下来的破盔甲,提矛持盾,冒着7月的酷暑,清晨出门干起骑士的营生。他还按照骑士道的习惯选一村姑作为意中人,取名为杜尔西内娅·德尔·托波索。走了一天,来到一家客店,他将店主当做城堡里的骑士,请其封授自己为骑士。然后,他接着出行。看到一个农夫在拷打他的羊倌,堂吉诃德立即“拔刀相助”。农夫见他全身披挂、怪模怪样,不敢硬顶,假装同意他的要求,待他洋洋自得地离开后,羊倌遭到了更为凶残的鞭打。接下去他遇到了一批贩卖丝绸的商人,他想按骑士道的规矩,要他们承认自己的意中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结果,遭到骡夫的一顿痛打,遍体鳞伤,被邻居送回家中。堂吉诃德第二次出行时,带了一个叫桑丘·潘沙的同村人作为侍从。这个身材矮胖的农夫骑一匹驴子,和又高又瘦骑着劣马的堂吉诃德配成一对,再次出游行侠。于是出现了更新奇、惊险的场面:大战风车,落得个人仰马翻;大战羊群,被牧羊人打落了牙齿……堂吉诃德前后三次出行,历尽艰险,吃了不知多少苦头,却一事无成,郁郁而死。《堂吉诃德》的意义在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长的典型。塞万提斯一再表明,他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事实证明,他的目的达到了:该书出版后,骑士小说便不再流行了。
-
包法利夫人(法)居斯塔夫·福楼拜 著,聂中博 译,石宗宾 主编天真淳朴的农家女爱玛,因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式的教育,又生性好幻想,渴望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浪漫爱情,真正步入生活后才发现现实是庸俗可怖的。她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现实中只能演化为放荡和堕落,她追求的每一个男人,都只是在玩弄和利用她,最终使她债台高筑。她的全部家产被抵押拍卖,她也只能在无奈中走向毁灭。 福楼拜以冷峻的笔,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揭露了拜金主义社会下所谓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包法利夫人》自面世之日起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震动,此后便成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杰作。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章多 译,石宗宾 主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神奇的感召力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用极其朴素而又生动的语言,用异常真诚而又坦率的感情,用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出了保尔·柯察金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虽然他的个性鲜明、倔强、坚强而又坚忍不拔,但他又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对他无限热爱和忠于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对学习的刻苦钻研,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和勤奋进取;他对朋友的真诚无私,对爱情的坦率坚贞;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和坚强的意志,对困难和病魔的顽强搏斗,等等的描述,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英雄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劳动中,在时代的洪流中锻炼出来的,成长起来的。因而软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向人们揭示出一个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如果你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如果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热爱自己的青春年华;如果你热爱生活,又渴望生活;如果你的心中永远想着祖国和人民,永远忠于人类的进步事业;那么你就会刻苦地学习、忘我地工作,永远搏击进取,你就会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于生命,就会使你的青春年华放射出光彩,就会使你的生命放射出光彩,你就可以成为时代骄子,你就可以成为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人物!
-
老人与海·少年维特的烦恼(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满春伶 译《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这部作品带有寓言色彩,描写的是主人公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捕鱼的故事。他连续八十四天出海一无所获,后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大的鱼,但在归途中却被鲨鱼吃掉,依然一无所得。书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寓义丰富而深刻。小说着力描写了桑提亚哥在同象竹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意志、毅力和勇气,成功地塑了这一失败的英雄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作品以简洁和储蓄的风格著称,采用冷静、客观的白描手法,用最经济的笔墨写出高度概括性和深刻寓意的形象,回味奇警深长。《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双城记(英)狄更斯 著,周辉 译,石宗宾 主编本书深刻描写18世纪封建制度下日渐腐败的欧洲贵族,鲜明地将贵族长期残害百姓、草营人命的恶行公诸于世。狄更斯生动地刻画出平民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郁积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英、法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频繁来往英法两国的人们,常常被怀疑为通风报信的间谍。巴黎最贫困的圣·安东尼区里,汇集了许多穷苦的人民。酒店成为农民“雅客”的大本营。人民暗中商讨对策、招兵买马,进行着推翻政府的计划。残暴的埃夫勒蒙德兄弟,以胡作非为、凌虐百姓而臭名昭著。身为埃夫勒蒙德家族的查尔斯背负着家族的历史罪名。查尔斯与西德尼拥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爱上同一名女子,为了女主角露西的幸福,西德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精神恍惚的曼内特医生遭遇离奇,北塔105号暗藏玄机。本书深刻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为历史现实而牺牲的儿女情长。
-
茶花女(法)亚历山大·小仲马 著,尹浩勤 译,石宗宾 主编《茶花女》描写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名妓的真实故事。据考证,这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资聪颖关税,便开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场,成了有钱的阔佬、公子哥们猎艳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体换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终国过度的暴饮、狂欢和不分昼夜的肉欲纵横而染身肺痨,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他的虚伪、自私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
-
呼啸山庄(美)艾米莉·勃朗特 著,郭晓丹 译,石宗宾 主编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
我的大学·钦差大臣(俄)果戈理 著,卢育照 译,石宗宾 主编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钦差大臣》是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它一反当时流行的小闹剧,使戏剧转向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故事发生在俄国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官僚们得知钦差大臣要来私行察访的消息后,惊慌失措,把一个偶然路过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误认为钦差,争先恐后地巴结他,向他行贿,市长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赫列斯达科夫起初莫名其妙,后来就乐得以假作真,捞了一大笔钱财,扬长而去。官吏们知道真相后,懊悔不及,哭笑不得。而此时,传来真的钦差大臣来临的消息。
-
复活(俄)托尔斯泰 著,尹浩勤 译,石宗宾 主编《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而更为深刻的审判则在聂赫留道夫的心灵中进行。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作者通过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聂赫留道夫奔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聂赫留道夫是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没有卡秋莎这个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复活》也就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作家写到卡秋莎时,流露出那么真挚的同情和爱。少女时代,她身为地主家的养女兼使女,但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天真无邪,但幼稚无知,凭着一颗单纯的心灵,设想着美丽的世界,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被奸污后的卡秋莎还曾有过幻想,直到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道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得不到回音。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真想纵身跳到车轮下,了此一生。胎儿的蠕动,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从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挣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认识到“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谈”。卡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宁语)。在形象体系中她与聂赫留道夫相辅相成,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如果说,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复活节之夜聂赫留道夫的情欲是他堕落的开端,那么,凄风苦雨的车站一幕卡秋莎对善和上帝的怀疑与否定就是她沦落的内因。他们生活的转折都取决于对待永恒法则——上帝的真理的态度。因此,他们后来的精神复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聂赫留道夫通过忏悔和赎罪,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恢复爱的途径。同时,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阶级对立,使社会的主题与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作为贵族,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看到的只是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产。为了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于农民。卢那察尔斯基指出,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这也决定了聂赫留道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复活》在我国自本世纪初至今已出版六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又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己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著;周克希译福楼拜是力求完美的艺术大师,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用词极其准确,行文优美典雅,节奏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包法利夫人》作为他的代表作,标志着法国小说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本书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她嫁给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包法利后,不安于室,先后成为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着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福楼拜是力求完美的艺术大师,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用词极其准确,行文优美典雅,节奏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包法利夫人》作为他的代表作,标志着法国小说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