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家庭书架约瑟夫·康拉德本书收集了康拉德1898年至1920年所写的文章,是他谈论文学与人生的札记的合集,真实地反映了康拉德的文学观和政治态度,以及康拉德的有争议的观点等。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善用精巧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及复杂的意象与象征。康拉德是个认真执著、浪漫内敛,又极其敏锐复杂的人,他的生如同其作品一般充满了无限的战斗性。“人不过是暴风雨中的一线微光,但它不会熄灭,它就是一切”,这句话无疑是对康拉德为人为文最为贴切的哲学概括。
-
另类游记(美)道格·蓝斯基 著;未泯 译在地球上一些最不安定的地方旅居两年后,我必须承认,在曼谷这样一个地方受伤,真的有点惭愧。毕竟,曼谷每年已经安全接待了500万名超重、身着单衣短裤、背挎照相机和摄影机的观光客。如想周游世界,你基本上可作两种选择:一种是精心计划、不断争论、偶尔染上痢疾;另一种只需直奔奥兰多,买张票到艾普科特中心。
-
南极的企鹅(日)高仓健 著,吴树文 译,唐仁原教久 绘日本电影巨星高仓健从影四十多年来,首次真情独白,日本中学生必读作品,不可错过的感动阅读,真实展现高仓健强悍外表不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明亮感人,温馨隽永。高仓健在世界各地的温暖邂逅,不可错过的感动文字。 高仓健,是一名电影演员。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四十多年了。 他在电影中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他认真努力地演好他的角色。 其中有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有替帮主报仇的喽啰,有刑事警察,有国际舞台上的职业杀手,有剑客高手,有乡镇车站的站长。 为拍电影,他去过很多地方,有遥远的他乡,还有外国。 南极也去过,北极也去过。 所以,他看到过,听到过各种事情。 于是,有过各种体会。
-
一封家书编委会 编《一封家书:首届农民工一封家书征文书信集》汇集的120封家书是从一万多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期望读者朋友们能从中感受逐民工兄弟姐妹们的心路历程,在感谢他们为我们城市作出的贡献时,对他们更多一份理解。为展示新时代农民工风采,丰富来京务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歌颂新北京、新奥运、新农村,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联合举办首届来京务工农民工“一封家书”征文活动。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总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总工会建筑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外地在京施工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劳动午报社共同承办。“家书一封抵万金”,在现代通信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脑、手机和电话是人们传达情感的普遍方式。但论及情感的表达,文字之温馨与细腻每胜于语言。读一读这些家书,看看这些在京务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在为北京作出贡献的同时,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倾诉,他们情感依托,一叮一咛,一忧一喜,浓矣深矣真矣,跃然纸上。
-
有种感觉叫快乐(美)安娜·昆德兰 著,裴琳 译即使是微末的片刻,也要细细品尝,时光稍纵即逝啊。是沙砾也好,是金子也罢,毕竟那片刻,再也不会以同样的面目再度出现……
-
信(英)简·奥斯丁 著;杨正和、卢普玲 译《信》内容简介——该选集收录简·奥斯丁现存书信约三分之一,作家当时的生活状况及人际交往从中可窥见一斑。本书信集的注释已减少至最低限度,主要限于身份不清或易混淆的人名。简·奥斯丁的书信没有分段。她尽可能写在一张信纸上,因为多用一张信纸将耗费她双倍邮资。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 著;刘晓海 译《安妮日记》(青少版)是青少版,《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刻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问题。
-
波斯故事(波斯)扎赫拉·恒拉里 著,张鸿年 译本书编选了波斯最著名的文学故事18篇。这些故事产生于9世纪到15世纪波斯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个别故事源自最早的、未被整理出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些神奇美妙,瑰丽迷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波斯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比辉煌。
-
海德堡岁月(德)桑巴特 著,刘兴华 译1945年,本书作者尼古拉斯·桑巴特来到海德堡,在这最坏也最好的年代,踏进一个科学与文学的世界,有机会亲炙大师的风采,师承当代文化社会学宗师阿尔弗雷德·韦伯及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旁听魏茨泽克讲弗洛伊德;因缘际会拜访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朗读托马斯·曼和布莱希特的作品;在图书馆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参加读书会,念赫塞的《玻璃珠游戏》等;陶醉在王尔德、萨特的作品中;和师友长篇辩论“德国问题”;还有不可少的办刊物、写文章、泡酒馆、谈恋爱等,他们寻求也实践“海德堡精神”,向成为“知识公民”迈进。 桑巴特为当代德国重要的文化评论家,战后德国重要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创办人之一,这本回忆录是记录他1945年到1951年间在海德堡大学读书期间的人文风貌,他将这一著名大学城重要的大师群像作了生动的描绘,呈现出战后德国学术与生活的风貌。
-
钻石人生(新)张露、(丹麦)池元莲一个春字,何等了得?且不说姹紫嫣红的大好春光;春深如海的锦绣山河;大自然中千般生灵,万代族群,哪一位不以春为原动力,展示了一幕幕新鲜而美妙的轮回?要不,唐代大诗人张若虚怎么会一气呵成《春江花月夜》?毋庸置疑,人们对春是渴望着的,而在人群中,又以女人对春天最为敏感。是的,这是一个多梦的时节,这是几个优雅的月份,心旌萌动,春风桃李,心灵在盎然春意呼唤下,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放飞;绿了芭蕉,红了樱桃;人沐春风足登翠楼,君不见陌头尽披杨柳色?这个季节的女人最显卓然活力,连笑声都能牵起一片春潮……然而,高雅的女性对春的准备是充分的,因为智慧和预感早就告诉她:披戴春装之时,也是她潜能迸发,容光四射,竟可催动千情万意去撬动地球之时。屈指一算,果不其然:奥斯卡金像颁奖总放在春天,该不会是小金人要藉此瞅瞅艺术女性之妩媚典雅而蓄意安排的吧?许多女性政治家的活动,女性文化人的派对,女性科学家的学术论坛,女性设计师的发布会都选择了春天。这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吧?高雅女性钟爱春天,不仅仅因为她们自觉,更重要的是她们笃信春天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令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