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康拉德精选集(英)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著;朱炯强编选康拉德的全名是约瑟夫·特奥多罗·康拉德·克尔泽尼奥夫斯基,1857年12月3日出生于波兰南部的别尔吉切夫的一户贵族之家。当时的波兰,深受沙皇俄国的高压统治之苦,民族矛盾激烈;而他的父母亲又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致力于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他父亲阿波罗·克尔泽尼奥夫斯基是饮誉波兰的诗人和翻译家,遭到的政治迫害更非寻常。康拉德四岁时,他的父亲携子随行,终四难敌当地恶劣气候和凄苦的环境而离世。十一岁的孤儿由他外祖母和舅父抚养、监护,接受学校和家庭教师对他的教育。
-
赫兹列散文精选(英)赫兹列著;潘文国译暂缺简介...
-
窥探魔桶内的秘密何尚主编文学大师们的笔触是含蓄而深刻的,视野是长远而宽阔的,情感是热烈而深沉的。在这30余篇的随笔中,你会感受到作家们孤独而高贵的灵魂,了解到他们独特奇巧的创作方法,领略到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
-
情弦二重奏(英)[E.B.白朗宁],(苏)[A.S.普希金]著;杜承南译暂缺简介...
-
最后一幅素描朱虹主编作者不拘形式自由自在地在有限的篇幅里试着向读者表达自己对某问题的思考,这便是散文。根据以上,有的评论家便概括说,散文可以叫作“闲谈的文学”。“闲谈”确实表达了散文的特点。其一,从内容方面说,“谈”必得有话题,即作者有一个核心思想要与读者交流。其二,从形式方面说,是“闲”、是“散”,这两点也就多多少少决定了散文篇幅的短。围绕这个根本特点,散文在形式上千变万化。在培根的笔下,语言被净化得完全围绕观念运行,作者在论述中甚至很少举例,标题本身就标明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如《说学》、《说逆境》、《说高位》等。培根式散文的后继者大有人在,如考利的《论贪婪》、约翰逊的《论言谈》、哥尔德斯密斯的《论衣着》、蒲柏的《论疾病》,乃至近现代康拉德的《戏剧审查官》、贝洛克的《脚注小议》、赫胥黎的《论舒适》或罗素的《论老之将至》。这种“论”可以是严肃的,如以上所举;它也可以是轻松幽默的,如《论说声“劳驾”》、《论男人的挥霍》。严肃也好,诙谐也好,无论如何,散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有一个议题并围绕议题发挥观点,打开思路。根据以上所述,还可以说,散文中要发挥的思想观点不求科学论述的全面、系统和准确,只求作者有见地,只求对读者有所启发、有所愉悦,使其得到审美的快乐。因此散文在形式上不局限于“论”的“经典”形式。譬如,为达到效果,散文有时竟不惜以模糊为美、以模棱两可去挑起读者思想的火花。如吉恩·瑞斯的《话说不打落定歇着的鸟》和《我也在这儿住过》是多么微妙、多么曲折地提出阶级鸿沟问题。而斯威夫特的《芹曝之献》则说反话以鞭答统治者。其次,散文中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不一定求新颖。试想,单就“死亡”这一主题就有多少人写过散文(还不算诗歌)——本集就收选了不止一篇。在散文中,题目是不怕重复的,怕的是没有作者自己独特的东西。最后,就内容而言,散文中议的问题本身也不要求“深刻”、“伟大”。从睡懒觉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如见雷·亨特的《寒晨起床小议》;从扫把的“盛衰荣辱”可以议出世态炎凉,如见斯威夫特的《扫帚说》。总之,从内容上说,散文不求科学性,不求题材新颖,不要求“重大”主题。它只求言之有物。但散文不是在传授任何知识。散文的作者有自己的特殊感受要传达给读者,因此他的信息里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个性、人格、气质。小说家、剧作家可以“隐匿”自己,散文作者却不能。在读小说、观戏剧时,我们有可能被情节迷住而忘掉作者。在读散文时,我们则时时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听到他的心声,感受着他思想的闪光,也窥见他的偏见和乖僻。因此,散文最要求作家的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个性的流露,也就没有散文。像兰姆的自述、吉辛的《我的藏书》、南丁格尔的《无所事事》和本集的许多选篇,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浓厚的个人情绪。就是那些不直接写个人而是论某某问题的篇章里,也都在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个性,确是文如其人,如约翰逊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康拉德对创作自由的执著。还有许多女性作家的或悲愤(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或泼辣(蒙太古夫人),或调皮(简·奥斯丁)。总之,散文里总是透着作者的个性,注入了他或她自己的生活或感情经历。有时,作家会在散文中不自觉地向我们暴露了他心中隐蔽的东西,如狄更斯的《夜游》不仅告诉了我们他的创作源泉,而且还揭示了他气质中深藏的诗意。实际上狄更斯是一位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的作家,过分强调他的现实主义就会忽略这一点。同样,萨克雷在描写勃朗特的《最后一幅素描》一文中一反自己惯常的玩世不恭,字里行间对于这位崇拜过自己并把《简爱》献给自己的女作家流露了动人的温情。这就令人不得不想到当时的文化界围绕他们两人关系的一段猜测,因为无巧不成书,萨克雷偏偏有个疯妻关在楼顶上,而勃朗特自已恰恰当过女教师。
-
心心相诉(法)波尔·贡丝坦(Paule Constant)著;周小珊译本书荣获1998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一部纯粹的女性主义小说这是一个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堪萨斯的米德尔维春光明媚的时节,女性主义研讨会结束的次日早晨,在会议组织者黑人女性主义者格洛莉娅的家里,法国小说家奥萝尔,挪威女演员劳拉,和原籍阿尔及利亚的美国女教授巴贝特利用相聚的最后几个小时,回顾她们的人生。她们有过追求,有过希望,有过丈夫,也有过情人,可令她们绝望的是,留在她们身边的,只有同性恋的男秘书,而这些宠爱过她们、仰慕过她们的男秘书,最终却背叛了她们。现代社会的男人都去了哪儿?但是她们决不放弃爱情,因为爱情象征着尊严。她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与孤独诀别。她们说服自己,自己还年轻,还能重新遭遇爱情,开始新的生活。在离别来临之际,格洛莉娅、奥萝尔、巴贝特、劳拉终于吐出肺腑之言,她们追寻着,抗争着,又互相引诱着。而她们的命运到底将何去何从呢?能见证她们的秘密的,只有格洛莉娅的那只老鼠,它在一只盒子里无休止转着圈。
-
墨西哥忏悔录(法)阿兰·博斯凯(Alain Bosquet)著;徐枫译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画家的故事。35岁的贝尔纳·莱里离开家,离开妻子、故乡和他的艺术,前往墨西哥,也许是前往其文明最能吸引他的世界上的任何国家……
-
接近天堂的美何尚主编正是由于艺术,世界才变得美起来。在这部精选了中外著名艺术家传世随笔40余篇的作品中,大师们谈到了他们的艺术见解,心得体会。不同的流派,各异的风格,构成了一道绚料多姿、引人入胜的艺术长廊,行走其间,美景尽收眼底。
-
金龟子的夏天(法)克莱蒙斯·德·比耶薇(Clemence de Bieville)著;水吉译金龟子的夏天克莱蒙斯·德·比耶薇的处女作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提名阔别小镇米尔戴勒十五年后,波利娜,这位贵族的末代子孙重回故里,她家已彻底衰败了。而让·儒旺斯这位林木看守员的儿子,如今却是米尔戴勒市的市长。她的高屋被他们买去,她的父亲因他们而死,她却爱上了他。但是,波利娜能够忘记往日的恩恩怨怨吗?她能够忘记这所房子曾经是“一个没有大人的世界,一个天堂”吗?克莱蒙斯·德·比耶薇将流行与高雅融为一体。独特的故事,独特的人物,独特的生活,独特的品位。总有一种梦幻静静地弥漫在这些艺术化的小说中。
-
瘾(英)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著;王家湘译斯蒂芬的父母对他关爱不够,使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他却又是个极重感情的孩子。当他信任和依赖的保姆被无端辞退后,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感到无依无靠,开始做噩梦。上中学后,作为班上仅有的两个犹太学生之一,斯蒂芬遭到歧视,他惟一的好朋友雷蒙德也不能见面。他又一次感到孤独无告。他开始逃学,在无故被诬偷了同学的钱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学校。他浪迹街头,和犯罪团伙混在一起,开始犯罪。而在他被警察拘留后,他的父母为了不愿儿子进少年教养所丢家庭的脸,就谎称斯蒂芬精神不正常,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面貌姣好的斯蒂芬落入了同性恋医生之手,开始吸食毒品。斯蒂芬一次次戒毒后一次次反复,每次都是落入更加黑暗的深渊。最后一次,当他逗留在快餐店,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际,老板因自己的女儿吸毒丧命,对毒品深恶痛绝,苦苦规劝斯蒂芬,在斯蒂芬动摇之际拉了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