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瓦尔登湖(美)梭罗 著,徐迟 译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
一杆入洞(美)鲁欧 著,包文琦 译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击出的球偏离预定轨迹,落到观众手中的热狗上。一令职业选手球离球洞只有三英尺的距离时,挥了12杆才让球进洞。有时高尔夫球员会遭遇真正让人悲恸欲绝的击球。1963年夏天,加拿大多伦多的哈罗德·卡勒斯在打沙坑球时,球杆撞到树上,弹回来,切断了他的喉咙。拉切拉的同伴在练习切球,结果一个失去准头的球刚好打到她张开的嘴里,打碎了她的牙。1962年在南极洲莫森基地,澳大利亚气象员尼尔斯·里德开球,击出的球穿越了1.5英里的冰面。这是历史上打得最远的开球。……
-
培根随笔(英)培根|主编:姜志军培根的《随笔》摈弃了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文章精短隽永、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充满智慧,文字深刻老练、沉稳有力,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至理名言俯拾即是,为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
海外文学(美)刘荒田 著刘荒田,为海内外报纸写专栏十五年,成文两千篇。他的小品文精致、优雅、活泼灵动。他有诗人的眼光,艺术家的情怀,能够敏锐地通过平凡生活的事象,洞见生活中的某些本质,于细微处见精神。他的小品文,有文体的追求,又不受文体桎梏,随物赋形,使其文体形态丰富多彩。本书是从两千篇专栏小品文中筛选出来的,收入小品文约一百七十多篇,分两辑。第一辑,着重于感悟;第二辑,着重于说理。特色在于凭借其在美国生活近三十年的人生经验,以融汇东西的视角,华洋贯通的情思,将有限篇幅,经营成有深情感悟和明达智慧的个性世界。
-
少雨的土地漫步(美)玛丽·奥斯汀,(美)梭罗 著,朱筠,龚燕灵,祝秀波 译《少雨的土地》以散文体写就,被誉为“沙漠经典”,全书由十四篇组成,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加州南部个沙漠小镇及其周围土地的魅力。此书1 903年首次出版时引起巨大反响,此后一版再版,影响经久不衰。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特里·威廉斯在为本书最新一版写的序言中说道“几乎一百年之后,《少雨的土地》成为一本令人敬慕的沙漠经典,而且迄今为止,这种敬慕达到了顶点。”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干燥少雨、空旷贫瘠的沙漠在奥斯汀笔下成为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风景,由此开创了当时在美国还无人问津的“沙漠美学”。《漫步》是梭罗的最后一部主要作品,它以一种超前的自然保护意识,表达了他对荒野价值的肯定与迷恋。在梭罗之前,也曾有不少人描写荒野,迷恋荒野,但从未有人像梭罗那样真正理解荒野的价值,并为保护纯朴而完整的自然而大声疾呼。在梭罗眼中,荒野蕴藏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也最终体现着真、善、美的价值。他预见了人类盲目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也预见了工业文明可能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他把自然看成疗救人类身心的灵丹妙药,看成人类的前途与希望。《漫步》中的梭罗可谓振聋发聩,听“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有这个世界!”
-
以敞开的感官享受世界(荷)勒迈尔 著,施辉业 译在《以敞开的感官享受世界》里,托恩·勒迈尔研究了我们与大自然、景观和地球韵关系。他强调感官和感官素质的作用。在全书的十二章里,他探讨各种各样韵课题,例如对早晨的体验,对壮美景观的体验,寂静的消失,表现主义和抽象派绘画艺术的兴起,全球化对我们关于空间的认识的影响,以及我们向“外界”的转向。勒迈尔告诉读者,由于技术在现代世界里的发展,由于消费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与大自然、与地球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以敞开的感官享受世界》呼吁我们重新发现地球,呼吁我们把美学、精神和生态学结台起来,以富有诗意的不同态度对待地球。
-
野果(美)梭罗 著,石定乐 译这是一本值得等待一百五十年的书,自然文学大师梭罗的最终作品,是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的桂冠之作。梭罗以文学家的优美、科学家的精准来描述植物生命的根源——野果完美呈现了自然生命的艺术魅力
-
潘帕斯(英)胡森 著,刘乔 译《潘帕斯:雄鹰起飞之地的爱恨情仇》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陌生的地方,神秘得让人对它充满了无尽的迷思与遐想。页页薄纸翻过,眼前时而浮现的是高丘人纵马扬鞭的潇洒;时而是紫灰色夜空下的低矮木棚;时而是巨大翁布树下的断瓦残墙。而威廉姆·胡森则如一位向导,在你的身边,用他那西班牙式的英语,将那里的传说向你娓娓道来——它们有的关乎死亡,有的关乎爱情,还有的则与那里的信仰息息相关。伴随着他的倾诉与耳语,你一步步走近那千里之外的地方,嗅着青草的气息,体会着发生在那里的史诗般的过往。
-
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现代编刘小枫 选编,李小均,赵蓉 等译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古典诗文,我们才能与之相遇——“经典者,身之文也;所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人昆体良早就强调,大学时光务必先读、多读古人作品,后读、少读当世作品,理由是:选择作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作家越古选错的可能越少,我国古人所谓“为文之难,知之愈难”——我们的大学如今“不述先哲之诰”,则“无益后生之虑”。滋养性情者,向来是敦厚的诗文,而非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理性经验。“不学诗,无以言”——用昆体良的话来说,涵咏经典诗文,观于嘉言懿行,方能培育优良的政治观念和辨美恶目光如镜的审断能力。《古典诗文绎读》打破现代化的学科分割,以可读性强的原典绎读开学养正,不仅为人文科学的本科生也为社会科学各专业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基础读本,亦可供理工农医科学生休闲。
-
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法)布德尔 著,啸声 译法国雕刻家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一生写下大量笔记,记载了学习心得、参观感受、创作经验、生活感言、艺术思考。他为巴黎大茅舍美术学院教课20年,留下许多讲稿。此外,与亲友有书信往来,也不时有访谈见诸报刊。大师的这宗文字财富,直到他去世半个世纪后,才有机会问世。这部书由其遣孀在友人协助下,从浩瀚的遗稿中甄选编辑,为世人进一步了解大师的精辟思想和杰出艺术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