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闲读中西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天涯社区,一个朴实无华的网上社区,其简洁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超过500万注册用户,网友们喜欢简称其为“天涯”。中国最“偏远”的网络社区,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网上精神家园。近年来,它的许多焦点话题都成为众多主流媒体的话题。 “闲闲书话”是天涯社区的热门话题,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具人文气息的读书论坛,是读书人的首选去处。 莫利亚克的《黛莱丝·黛克茹》适合从直觉进入的带有性别色彩的阐发,聚斯金德的《香水》适合由扣人心弦的情节打开视野,而评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则绝对需要深厚的智性底蕴……本书是对“天涯社区”中的“闲闲书话”论坛言论的精选结集。本书中的书评,往往因了作者对论坛之感情而格外滋润,戴新伟、孟庆德、小奚奴、程蝉……不由人不赞叹,需要什么样的胸襟才能写出他们那样清洁、涤净烟火气的文字?
-
书人闲话天涯社区闲闲书话《书人闲话: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精选3》是对“天涯社区”中的“闲闲书话”论坛言论的精选结集。书中有书人远去的背影,山水遮蔽的绿色、美食飘香的香气……文字精彩,愈读愈觉得是在品尝一杯美酒。相信这些从虚拟网络来的文字经由纸墨的承载后,也能缔造新一场虚拟的文学盛会!《书人闲话: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精选3》适合那些爱书又喜爱文学的朋友阅读天涯社区,一个朴实无华的网上社区,其简洁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超过500万注册用户,网友们喜欢简称其为“天涯”。中国最“偏远”的网络社区,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网上精神家园。近年来,它的许多焦点话题都成为众多主流媒体的话题。“闲闲书话”是天涯社区的热门话题,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具人文气息的读书论坛,是读书人的首选去处。
-
闲谈书事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天涯社区,一个朴实无华的网上社区,其简洁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超过500万注册用户,网友们喜欢简称其为“天涯”。中国最“偏远”的网络社区,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网上精神家园。近年来,它的许多焦点话题都成为众多主流媒体的话题。 “闲闲书话”是天涯社区的热门话题,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具人文气息的读书论坛,是读书人的首选去处。本书是对“天涯社区”中的“闲闲书话”论坛言论的精选结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身边的淘书的真实场景、买书者微妙可爱的心理、各地旧书市场变化的沧桑以及各地的风俗人情。从作者的笔下可以想像到这样的场面晨星还未隐去潘家园书摊前攒动的人头,薄雾未散的清晨如同攻打冬宫般冲进报国寺的人群,香港铜锣湾中央图书馆旧书义卖开幕前的长长队列,上海文庙、南京朝天宫里摆在地下的书摊……
-
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著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哥伦比亚的倒影》作者木心,被陈丹青(《退步集》作者)尊称为“吾师”的前辈,《南方周末》专版评论并由陈子善、陈村、何立伟等名家共荐的文学大师。木心是个“异数”,双重性质的“异数”。木心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而偏偏落在最宿命地湮没个人才具的历史时期,本是注定了要枯萎夭折的,但他存在,而且成熟,沉默几十年,终于扬名海外。专题评论木心的文学活动,是后事,是大事,是盛事。他的文字,是那么样的一种富有人类感情与文化表情的中国汉字,优雅、从容、洗练、蕴藉,极为讲究。洋粹他也懂,国粹他也懂,但他不是简单的中西合璧,弄出个“三明治”来,就像他用水墨来描画他的风景,他是用纯粹的中文书写思维,来表述他对世界的体认与感怀。木心写过一则谈张爱玲的随感,因为没有点名,只写“她”,不大为人知。“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起首就石破天惊,木心对张爱玲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惊异于他的熨帖。他也用悍妇般的奇字,但不怪。他的文字有节奏,一读就发现标点的重要。他可以东一个棋西一个棋地走,到后来平平服服。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至于业余爱好写作的文友更知道得无边无际,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一不留神,堆积在我们周围的“大师”太多了,时不时还要诺贝尔一下。真正热爱中文的朋友,读读木心吧,他们立刻矮下去瘪下去并好笑起来。我日前破例看电视,拍的是上海的作家。看的时候不由叹气,如果木心仍在上海,哪里轮得到我等说嘴?
-
一条女性主义的狗小你这狗若是公的,它必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它认为,保护妇孺是它的责任。 这狗若是母的,它必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它也认为,保护妇孺是它的责任。 狗眼看人低,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能够明白,在一个动物的瞳孔里,这世界看上去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吗?在一只狗的眼里,你仍是美女吗? 这个问题问下去,会导致理性主义的崩溃。既然你不能确定狗的眼里看到了什么,你怎么能够确定另一个人的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你看到的世界?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他们看到的梨花真的是一样的吗?若彼梨花非此梨花,梨花也就可能非花。人的理性真的能够认识这个世界吗?
-
大地的事陈冠学 著《大地的事》的核心叙事,当然是“田园”和“秋天”。但出版者将它更名为“大地的事”,也颇为准确。关于田园,中国历代的文人都曾反复吟唱过,从陶渊明以降,田园叙事就成了失意文人最主要的写作路子。然而,在这些文人笔下,“田园”只不过是一个精神的假想,他们抒情的重心,主要是为了寄托官场、仕途的落寞和不得意,那份怡然自得中,多多少少都还有一些做作和不甘心。在这种心境下,田园再美,大地再丰饶,他们也未必真有兴致去观察和享受——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都在竖起耳朵谛听来自京城的马蹄声,是否能为他传报复职或升迁的佳音。但长年住在台湾屏东乡下的陈冠学和他们不同,他回到故土、走向田园的心境,有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平静和自在,同时也带着一种面对人世的通达和智慧,所以,他的文字自然、纯净。本书是具有闲心和从容的,所以,里面的文字,深得散文的神韵;它的出现,恢复了散文作为一种潇洒自然、散漫真实的文体的独特风采。
-
废都后院鲁风我和鲁风自小同学,喜欢音乐。 在我组织的“小乐队”里,小伙伴们每天放学后排成一行,拍着书包敲打着鼓点儿回家,鲁风是最积极的一个,路过了家门,他还要再敲上一段儿。我们用大扫帚、鸡毛掸子当做大提琴、小提琴举行的“演奏会”上,他又是最投入的一个,玩得认真,玩得疯狂,甚至玩得直叫喊肚子疼。 小学毕业,我俩一起考过音专附中。看多了听惯了脚踏风琴和手拉风琴,考场上空旷、悠扬的钢琴声,我觉得蛮好听的,却把鲁风吓得直哭。 没考上,我俩也没有泄气。那时,上映着苏联电影《天职》,描写的是一个孤儿,经过勤奋努力,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的故事。为了争论主人公一边走路一边敲打铁栅栏而获得的主弦律,也为了学习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来能成为音乐家,我俩节省下父母给的买早点的钱,一连看了四五场电影。 上了中学,我俩痴心不改,依旧迷恋音乐。在方强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俩学习作曲,三年后一同考上西安音专。当时,有个叫张庆祥的考生,又擦黑板又扫地,显得格外殷勤。专业考试前,他好像又在显派,高声问:“ 老师,是用五线谱,还是简谱?”江静老师说:“你会什么就用什么谱曲。 ”我和鲁风不服气,我俩商量:“老师给的三首歌词,全部谱完,怎么样? ”我俩一鼓作气,谱完三首歌词,提前交了考卷。 可是,很快,还没放假呢,鲁风就被保送上了军校。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然而,无论生活怎么折腾,命运如何作弄,音乐,总是把我俩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他在上海部队,我把我在音专的学习成绩单寄给过他;他在五七干校,他把自己为毛主席题词谱的曲子抄写给我;他在兵工厂里,写了不少青年和工人师傅喜欢的歌曲,让我帮他定调、修改;他调到报社,负责文化艺术版的主编工作,我又给他介绍了很多搞演艺搞摄影的朋友,至今,他们之间的往来比我还多。我也曾想帮他调到音协工作,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纠缠,他放弃了他喜爱的音乐。 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也会像火山爆发一样,通过另一种形态表现出来。 后来,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小小说和报告文学,不断地见之于报章杂志,展示着他的文学才华,也展示着他的人格魅力。 在如今人事繁杂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当人与人的交往成为一种负担,成为一种累赘时,人们往往首选的是一种真诚和轻松。 时至今日,我和鲁风依旧是亲密往来的好朋友。在我的心中,鲁风为人实诚,是个可交之人。在我的眼里,鲁风做事认真,是个可信之人。 我知道这些年来,鲁风与贾平凹交往甚密,这是鲁风为人做事的必然。我也知道这些年来,俊民一直潜心聚气写这本《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这也是鲁风呕心沥血的结晶。但我没有想到,鲁风数十年来尝遍了人生的甘苦,也经见了世态的炎凉。他很少向我诉苦,他说得很少,做得更多。好在一切挫折、磨难,都成为过去。更可贵的是,他把一切挫折、磨难,都变作了财富。 他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跟踪采访,连续报道;对贾平凹的日常生活不断采撷,适度披露。 从鲁风真诚而又细致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贾平凹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是他,把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贾平凹,从鬼神莫测的云雾山中,拉回到众多读者的面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爱有恨、有情有义的真实的贾平凹。 贾平凹,他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一直把他称作“关中大鬼”。如今,贾平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符号,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和潮流。贾平凹以 独特的文学风格,旺盛的创作活力,轰动的社会效应,一次又一次地证实着他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和《废都》,不仅在国内引起诸多关注和争议,而且得到世界文坛的赞誉和肯定,《浮躁》获得了19 88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获得了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在此我衷心祝福贾平凹身体安康,文学创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平生第一次为人作序,不只因鲁风是我的同学,平凹是我的朋友,我是被书中的很多故事感动着,缠绵着。当然,这本书对帮助读者解读贾平凹,有着现实意义。在诸多研究贾平凹的著作中,相比之下,这本书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史料性,也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是先睹为快了。我也愿意把《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推荐给读者朋友们,它会带给你如同欣赏经典音乐一样的愉悦和快乐!
-
爱一次或者很多次赵玫关于这本书,有朋友说,这是一本“新女性主义文化随笔”。而我呢,只认定这将是一本关于成人的书。爱或者不爱。还有性。以及女人男人置身在性当中的态度和思想。很累的一种生活。尽管我一直在努力追求尽善尽美,但要穷尽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又怎么能只依靠善和美呢?在男人和女人原本可能是和谐美好的关系中,却总是背叛、谎言和丑恶。是因为欲望。一切皆因欲望而生而灭而我们又不能不继续走着欲望的旅程。这是一次突围式的写作。以个体的经验和他人的故事。文本的意义已不再重要。只是诉说。但仅仅是诉说就已经使我心生惶恐了。依然是爱,依然是欲望。谁也逃不掉的。
-
我和我的洋弟子们何杰这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炙热的爱国情怀;有感人的女性柔情;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对人绘声绘色的描摹。《我和我的洋弟子们》是记实散文,记述着作者在长期的对外汉教工作中,她和她的洋学生之间发生的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文章借汉教这个特殊的舞台演绎了中外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其中有许多是我们难以经历和想到的。那一个个真挚感人的小故事,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得《我和我的洋弟子们》的阅读非常轻松愉快。这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何杰教授的作品。这里记述着她在长期的对外汉教工作中。她和她的洋学生之间发生的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我们难以经历和想到的。读这个集子,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何杰已是一位老教授了。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毫无矫饰的童真,和毫无学院气的鲜活。何杰始终像一个孩子一般,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的热情。而她的生活恰恰有些与众不同:在国门尚未打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教的职业就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用她自己的话说,“我面对的常是一个联合国。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一边催我去探讨语言的奥秘,一边又向我推开望向自已祖国,望向世界的窗。”这使得她笔下的世界格外缤纷。首先进入视野的,当然是留学生们,他们与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紧随而来的,则是这种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思考。留学生们观察中国的视角和方式,为何杰提供了极好的参照。来反思我们自已的国家和文化。这个集子的内容因而远远超出了记人、记事的范畴,有了更为深邃的意义。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得《我和我的洋弟子们》的阅读非常轻松愉快。读这《我和我的洋弟子们》吧!你的收获一定会是丰厚的、意想不到的。
-
为了母亲的微笑贾平凹、毕淑敏、肖复兴、尹世霖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还健在的时候。 全书共收录了七十多篇感人的母爱散文,不敢说篇篇文章都是精品,但绝大多数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在赞美母爱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或对母爱的理解之情,或对母爱的忏悔之意,文辞质朴,不矫情、不做作、不伪饰,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排在了该书的篇首。从文中看到贾平凹经常给母亲送钱,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儿子,可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好儿子呢?众所周知,贾平凹是位大作家,工作非常忙,便少了“常回家看看”的次数,由此,贾平凹对母爱的歉疚之情便跃然纸上,读后给人以启迪,那就是回报母爱的形式不一定是金钱,需要用多种形式来体贴、关照老人。《放娘一条生路吧》这篇文章,讲述了儿女从阻挠母亲再婚到理解母亲再婚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儿女在母爱感召下的深深忏悔。像《我不再让您流泪》、《2万CC母亲血》、《回故乡、看娘去》、《生命之桥》等都是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的篇章。 《为了母亲的微笑》一书所收录的文章,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写就的,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语言精练、情感饱满的散文集。该书集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为一体,既帮助人们认识了母爱的伟大,又教育了人们如何正确地回报母爱,主题鲜明而健康,语言简练而质朴,不仅能使人产生阅读的快感,而且能引发强烈的共鸣。把以伟大的母爱来感召天下的孝心作为整部书的主旨,足以见编者的善良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