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旧爱新欢陈彤著判断一个男人是否成功,有很多方式,最简单的一种,是看他有几个办公室;判断一个女人是否丰富,也有很多方式,最直接的一种,是看她睡过多少张床。 有的女人很简单,闺床--婚床,一生! 有的女人很幸福,还没学会走路,就已经睡过好几张童床。 有的女人一生睡过很多床,但其实只睡过一张,因为每张床和另一张没什么不同。 而有的女人正相反,她们睡的床虽然不多,但张张可圈可点。 听我外婆讲,在她们那个时候,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不仅要坐八抬大轿,还必须要一张"宁式床"做陪嫁。她当年就有那样一份陪嫁,是家里人专门到宁波定做的。她在晚年的时候,常常回忆起那张婚床,她说,现在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手工了--那张床像一个精心打造的木制房间,镂空的图案、透明的纱帐--她在那张床上生儿育女,直到战乱开始。我外婆的晚年和我的童年同在一张床上,一个女人老了,别人就不会认为她需要一张自己的床。 ……
-
迷失在阅读中许晓辉著90年代后期,我曾经参与撰写钱理群老师主编的"大学校园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系列丛书,承担了一本关于80年代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学的专著的写作。当时连书的名字都起好了--《燕园风景:1977-1989》。这本书如果得以完成,将是本怀旧的书。这种怀旧在今天看来肯定显得有些可疑且矫情,但在90年代后期的文化语境中却似乎是一种潮流。我当时自然无法免俗,企图以这本怀旧之作为我和我所隶属的一代人的青春时代作个总结。我还设想了如何去写这本书,诸如还原80年代的历史语境和校园氛围,把与大时代相关的宏大叙事和校园日常生活细节统一起来,注重描述燕园学子的心灵挣扎与躁动,尝试一种有回溯意味的讲述方式,在诗意叙述之中贯穿沉湎与反思的调子等等。而书名中的"燕园风景",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一道心灵的风景。
-
原来如彼刘小磊从1984年创刊起,《南方周末》关注往事类题材,追寻“已经成为历史的新闻背后的历史”,草蛇灰线,伏击千里,中国历史的规律往往潜藏其中。历史总是在似是而非地进行着,她的秘密往往在一些片羽飞鸿中真实地闪现。当后人偶然翻开尘封的一页时,或许发现事实并非原来如此。《南方周末》往事版,以新视角回望历史上的人与事,在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往事版的前身,叫作“解密新闻”,要做的内容是追寻“已经成为历史的新闻背后的历史”,草蛇灰线,伏击千里。本书精选了将近几年来往事版的文章,并配有丰富的图片。这是《南方周末》往事版的第二本文集。第一本叫做《迟到的故事》,前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是我起的名字,结果很多书店把这本书摆在散文架上,销路可想而知。编第二本时,我想,这次一定要听出版社的意见,取一个不容易上错架的名字。这种文集不太好起名,想了几个,或失之空泛,或面孔太板,或“书袋”气太浓,最后由出版社定了现在的名字。不仅书名如此,从文章的大致归类,栏目名的设置,封面上的介绍文字,到进一步消灭错别字,都是出版社朋友们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包装”,这本书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当然,如果没有作者对《南方周末》的支持,就不会有这些文章了。他们是这本书的创造者。
-
头文字B之黑色幽默百格格此书定位在校园文学。写的是作者从大学走到工作岗位的种种心理变化,也许每个人都要经历挣扎、喜悦、彷徨和木然,但是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心脏血液流动的声音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为此,作者以自己为原型,描述了那些轻易就逝去的岁月里的蛛丝马迹。为的是与那些同样有此想法的人产生共鸣,抑或为那些已经麻木不仁行走江湖的人们以回忆的理由。语言幽默犀利,到处充满微妙的想象和果而敢的猜疑,让你可以在一笑而过中找到同桌借你的那块橡皮。
-
幸福还差一点点杨蕾“我们每一个,都可能在同一班地铁或同一个车站,在同一个城市的中心市场花过生平赚的第一笔钱,在同样的电影院流过眼泪,在同样的酒吧感受同样的微醺,可是,我们并不认识彼此。我们同样长大,相信你也曾有年少的心神不宁,现在,也许更多忙碌后你更怀念从前的小感触,也许你也是像我一样青春期被无限延长的人。就这样长大。并就此成熟和衰老……”本书是娱乐在线的“百合花”、上海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杨蕾的散文集,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她荧屏下的更纯粹的思想状态。
-
读库0601张立宪“灵感只需歌唱,灵感从不解释”,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话。对于一本书来说,也应该是不由分说地呈献给读者,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啊。《读库》集中在文化和传媒领域,留存这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悲壮的消失者和坚持者,并对那些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文艺作品做深入探究。《读库0601》中收入了王康和余世存的两篇文章,相信这样的“分说”并不是多余的。《读库0601》是《读库》丛书的第一本。该书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每两月推出一辑,2006年计划出版六辑。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作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今年最具出版品质的开春之作。“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上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上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有趣,有料,有种”,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本期主打是郭德纲,五万字的专题包括三部分内容,一为北京民间相声演员郭德纲的长篇人物通讯,一为作者与郭德纲的访谈,一为其相声作品选刊,配以中国青年报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的人物摄影,对这位长期坚持在天桥一带演出、献身相声事业并日益得到民众、特别是都市文化人群认可的相声演员做全方位深度展示。
-
风中的纸屑周国平著初恋的感情最单纯也最强烈,但同时也最缺乏内涵,几乎一切初恋都是十分相像的。因此,尽管人们难以忘怀自己的初恋经历,却又往往发现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少。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
从亲密到诱惑海男著海男,中国最有争议的先锋诗人和女作家,在近二十年里写作史上,她总是在探索语言的秘密,并将这种心灵中的秘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著作有诗歌、散文、小说三十多部。她的文笔揭示了写作中尽有的那种美妙,贴近了不可穷尽的人性的谜底,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她的优美散文集,从“火紫的故事”、“睡觉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洗澡的故事”等八个方面展示了她各个时期的创作精华!海男,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以来,一直以独特的写作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南方,一座有云彩飘拂,有蓝天呈现的城市,这个地方被称为“边疆”。这个地方被称为“高原”。对于海男来说,这个地方永远充满着让她灵魂为之雀跃的现实,因而,海男就像女巫一样穿越在云南高原,就像一样缔造着她的语言之书。她认为她生活在世界上最有想像力的地方,因而,她写的书中洋溢着丰富的色彩和强劲的生活状态。多年来,她一直与语言搏斗,并且生活在语言的交织处。主要著作有30多部,其中海男的诗、散文以及新文体小说,使她成为写作中最具有力量的探索者。
-
起舞陈丹燕著这是一个女人的心声。她将与你一起分享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成长心事以及成长经验。从孩童到结婚,从亲情到爱情,一切女人的体己话,都写在这里。 我相信女人的一生,也要靠某种梦想的鼓励生活下去,这种梦想有时伤害她,有时将她的生活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却仍旧是她内心的支柱。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它包括在表达和体会纯真感情时最初的造作。要慢慢等你所经历的生活,来帮你洗去它的铅华。无论用什么眼光眺望镜中的女人,都能发现她有了一种情色的美。那种美是知晓秘密后的默而不宣,是被打碎了什么的释然与放肆。是在泥沼里嬉戏的欢陕与惊慌。因为你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你发现了自己的天性。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有了责任,然后付出,然后才产生爱,就像鲜花是开在泥土里的一样,爱是产生在全力的付出之中。爱情没有了以后才能看出来,你和那个他,是血肉相连了,还是成为陌路。家庭是一个不怎么能讲原则的地方,因为有世界上最混乱也最柔软多变的感情在里面。三十岁以后,那些在你忙于应付的生活里被你向后推去的心愿,在你对时间的惊异里纷纷站了起来。你遇到的那个人,像一根火柴一样,划亮了你的生命。他让你明白自己的心还可以这样激烈地再跳动一次,你心里还有许多没有被照亮过的柔情,你的生命还可以再次盛开。这个人,你自己,在爱情中,那种孤注一掷,那种火一样的忙乱和失控,还有内心的灼痛,爱情从来就不只是甜美的感情,灼痛必不可少。生活对女人的侵蚀有两种:一种是贪婪和过度,像夜夜出入于晚会;另一种是劳累和磨损,像双手日日在冷水量浸得又红又肿。一个女人四十岁了,在惊艳于生活的同时,已经开始接受生活本来的面目,懂得不向它拼命所要。也许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要,才有了惊艳的喜悦。女人的心思总是百转千回,因为太多太细太难照顾,而让人不免生厌,为了不让人,有时也不让自己生厌,大多数女人都选择了沉默。生活重新造就了你的脸,一张注释着你经历的脸。它与你心里有多少善,有多少恶有关。了解到爱情是会开,也会谢的蛤了,一个女人的态度,并不是释然,而是犹有不甘。她此后的生活,就是在不甘中争取和挣扎,用千百种方式。生活原来是这样此一时彼一时。
-
日本印象陈平原著本书是陈平原先生在日本期间所写的随笔集子,作者说自己是在阅读日本,又好像在借日本阅读中国,立足点始终是“中国的”而不是“日本的”问题,时时处处在用日本这面镜子来观照中国。作者认为,每个国家的知识者,都应该首先关注并鞭策本国政治生活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学有余力,方才“负有刺探别国弱点的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忧国之思与爱国情怀,在《日本印象》中,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中国的不足与差距。今天,我们经常从报章看到日本方面一些令人不快的消息。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陈平原先生说“原书写成于中日关系良好的年代,不免更多地看到现代日本光明的一面。十年后的今天,对明治以降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仍不改初衷。就像初版‘后记’所说的,作为一个对异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书人(而非专家),我更多关注如何向对方学习什么,而不是疗救人家的疾病。”斯言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