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品
-
两汉诗选曹道衡《两汉诗选》是曹道衡先生编选的一部诗歌选集,上起西汉,下至建安时期,全书分三部分,内容分别为乐府民歌、无名氏古诗和文人诗歌,共选诗约200首。诗选不仅囊括了乐府歌谣古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还包含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品,全面反映了汉代四百余年诗歌发展的过程和面貌,填补了以往选本对汉代诗歌整体关注不足的空白。每首诗依据情况不同加入解题、注释、作者简介等,深入浅出,非常适合现代各层次读者用以了解和学习汉代诗歌作品。
-
《本事诗》与本事诗学研究龚方琴 著此书稿全面考察前人对于《本事诗》的研究成果,批判继承其中的合理成分,全面考察《本事诗》和本事诗学,梳理本事批评的发展脉络,探讨其诗学原理,总结其价值,了解其使用范围和局限性,探讨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影响。上编是对《本事诗》的全面研究:对孟启的姓名、登第时间和生卒年等问题作出考证;考察《本事诗》的成书时间、版本流传等情况;总结《本事诗》的内容、结构和阐释思路, 探讨“采诗及事” 的编撰方法和“七题犹四始”的编撰体例。下编是对本事诗学的全面研究:按时间顺序梳理本事批评的发展历程;概括“本事批评” 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表现形式,探讨本事批评的价值和局限性;对清代徐釚的《续本事诗》进行研究,通过这部集成之作展现本事批评的形式和效果。附录是个案研究,通过一则具体的诗歌本事,展示本事的诗学价值。
-
辽金元诗鉴赏韩经太 主编;张晶 注评《辽金元诗鉴赏》是以辽金元三代的诗歌作品——包含诗、词、曲为基础,而编选、注释、鉴赏的广义诗选。共选择经典作品一百余篇,对每篇作品做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详细的鉴赏品评。注评者以精准流畅的注释、鉴赏文字,为读者呈现了辽金元诗歌的本色天然之语、朴野明快之风,展示它们给诗坛带来的新鲜的审美感受和生新朴野的活力。
-
离骚臆解刘树胜 著《离骚》号称难读,往往令人望而却步。本成果使用文献比较法、语法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离字析句,从字词注释到句意分析,从篇章结构到艺术鉴赏,全方位地对《离骚》予以了解读,意欲为读者破除阅读及鉴赏障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本成果对诗句中的虚字做了详覈的诠释,力避模棱支离,这是本研究的一个亮点。
-
古代诗歌之美二十讲王福华 编本书稿分为二十讲,分专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修辞之美、变化之美、艺术之美、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和格律之美等。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从而能够积累一定的鉴赏评价古诗词能力。本书稿旨在为激发广大中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索兴趣,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让读者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
词学马兴荣,方智范,高建中,朱惠国《词学(第四十八辑)》依照体例,设“论述”、“年谱”、“文献”、“论词书札”、“词苑”、“丛谈”诸栏目。主体的论文部分收录了词学研究领域的一批研究论文,主要涉及历代词与词体、词论、词籍、词史、词人交游等方面,文献部分收录具有重要性、珍稀性、代表性的词学文献整理,论词书札部分则刊发有关词学的珍贵书信手札考释等方面内容。本书荟萃的文章展示了词学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对中国词学史的深入展开富有启示,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
认知诗学支宇《认知诗学》是认知诗学和认知文学研究专业性学术辑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主办。本书作为第11辑将继续系统介绍和评价国外认知诗学及认知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动态,提供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资料与信息;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文学问题,分析文学作品;探索认知科学与文学、文化、语言、翻译、教学等多方面的联系及应用;结合中国文化和文学实际,探索认知诗学本土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使认知诗学服务于中国的文学艺术研究和文化发展。
-
廖树蘅楹联辑注廖志敏 撰廖树蘅,字荪畡,一字笙陔,因室名为珠泉草庐,晚号遂为“珠泉老人”。湖南宁乡人。湖南近代著名诗人、实业家,“世界铅都”水口山矿开拓者,中国近代铅锌矿业先驱,近现代湖湘文化代表性人物之一。本书对廖树蘅的楹联作品进行辑录与注释,包括题楼台胜迹联、吊唁哀挽联、题祠堂寺庙联、悼唁妇女联等四卷正文与六篇附录,内容较丰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学与可读性,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有助于展现近代楹联文化与湖湘文化。
-
名校青春国学课王来宁包括先秦卷、两汉卷、唐宋卷、明清卷。本系列从《古文观止》中精中选优,可谓篇篇珠玉。逐篇细读,又不止于字词文意,它力图使古文对接时代、对接学生,从而使年轻一代在中国文化里获得真正的成长。本丛书突出“古文课堂”的现场感,直面时代,不避当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以教师的身份和自觉,俯身施教,关照着学生内心的感动与成长,也使本丛书具有了“有趣的古文,有思想的阅读,有温度的思辨,有立场的青春”的青年特质。
-
清初京城诗坛研究白一瑾《清初京城诗坛研究》系“北大文库中国文学丛书”一种。明清易代鼎革之际,士人的政治前途、个人生活和心理情绪都在历史洪流中遭遇了巨变。该书以此为背景聚焦京城诗坛的种种更替、变化和建设,根据诗人立场将京城诗坛划分为不同的族群,透过诗文作品,爬梳书信、年谱、史籍等文献,深入发掘诗坛中贰臣、新贵、布衣等士人的曲折心路,试图在激变的王朝运势与个人命脉双重线索中把握清初京城格局确立和基调形成的过程,进而勾勒清初诗坛的整体风貌。该书的基本结论是:京城作为清朝之政治中心,诗人大多为已然仕清者。这就意味着它必然成为清代庙堂诗学的发源地。因而清初之京城诗人创作,一直在由哀悼故国、沉郁顿挫的变雅之音,向颂美新朝、温厚和平的大雅之音过渡。在诗学流派传承方面,清初京城诗坛呈现出多样化面貌,晚明曾盛行的各个诗学流派若七子、竟陵、云间等,都有所传承。但七子和竟陵诗风,都不适合新王朝进行文化建设的要求,因而终究未能成为主流,而被神韵派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