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很多爱胡因梦、张宇、张承志、等 编辑、剪辑:丹飞胡因梦、张宇、张承志、梁晓声、孙春平、谢有顺、葛红兵、高克芳、欧阳娟、释戒嗔等101位怀揣大爱的人真情流露,讲述生命中那些相遇和错过的事,记录那些说出来和没说出来的话。本书分“有一种力量动人心弦”、“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很多爱不曾说出口”、“逝者如天边的莲花无限温温暖”、“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5章收录名家及普通人写人、记事、抒情的文字。那些以爱的名义盛开的文字,也必将抚慰你的心灵。所有作者无偿提供作品,设计师无偿提供设计,让我们默念他们的好。
-
仙蒂瑞拉的主妇生涯六六 著《仙蒂瑞拉的主妇生涯》是作家六六的生活随笔集,文字活泼风趣,将日常生活之中的细节富于了戏剧性的表现,处处都给大家以喜悦快乐的阅读体验,难怪有网友对其文字如此评价,跳脱之扬、新鲜灵动,轻松幽默,活泼可亲,散发着生活的智慧和纯真。
-
胡思乱想的日子王跃文我就这样混混沌沌过着日子。每天黄昏,我都穿行在街头陌生的人群中。依然是某个黄昏,我依然踽踽在红尘里。我猛然抬头往西,想看看夕阳。可我看到的是正在渐渐暗下去的灰色楼宇。这是座看不到日出日落的城市。那一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想逃的心念。后来就总琢磨这事儿,发现我通体弥漫的都是逃的念头,挥之不去。可是有谁又能轻易逃得过无聊的日子呢?似乎是种宿命。这种宿命犹如天穹,高高在上,覆盖众生。《国画》、《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首部杂文集。王跃文式批判,让你体会思想斗士的辛辣与犀利。士大夫之心路历程,让你感受中国文人之拳拳普世情。现代知识分子反思,让你领阅当代作家的独立与坚韧。《胡思乱想的日子》收录王跃文近一年来的最新文字,既有对时下官场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又有对历史人物、事件及国内外时政的评论,此外作者还拿出相当篇幅记录幼时的乡村逸事,及眼下的生活。
-
我,小时候蒙木、吴小红 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时候,不管是大人物,还是nobody,也许阳光绚烂,也许晦暗迷蒙,但都非常非常个人,只属于自己,甚至有些难以言说。那是一块永远的自留地。当我们长大,这块地日渐荒芜了,但没谁会真的忘却,不经意里,那块园地的花草和鸟虫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亮。或者在我们安静地面对自己的时候,尤其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才更理解那块自留地的意义,带着无可挽回的感伤,就像被放逐的王。今天,充满诱惑和紧张的社会里,重返这块自己的灵魂发芽的地方,借这个机会让每个人谈谈自己,并不仅仅是怀旧,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宁静的力量。卸下面具,宁静会昭示我们生的意义,以此超拔我们于沮丧和茫然之上。《我,小时候》按照时代编选了一些名人和无名的人的关于小时候的文章。大致分为:名人和老人篇章,60后,70后,80后,以及经典名家名篇。图文并茂,双色印刷。
-
一个人的谈话邵洵美 著《一个人的谈话.艺文闲话》是邵洵美作品系列之一,艺文闲话卷。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艺随笔集。邵洵美在书中采用他所喜爱的“谈话”即个人独白的方式,阐述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系列看法,还深入浅出的介绍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诗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文笔生动,使人读了趣味盎然。
-
业外杂谭录陈存仁这是一本一边游历一边品古论今的书,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作者在业医之余,兴趣广泛,交游广泛,藏书多,见识多,文笔勤,往往能将自己的游历和见识水乳交融地融为一篇通俗而又耐读的文章。本书详细考证了三个古人:徐福、袁枚和光绪皇帝,集中记录了在四个地方的游历:日本、韩国、英国伦敦和中国澳门,或于纪行中穿插考证,或于考证中复原古人,或于怀人时点缀旧事,或借旧事以抒发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纵横开合,妙趣横生,人情、世故、学问、文采兼备,读之如饮醇酒。
-
1944-1947阿娜伊斯·宁日记(美)宁 著,祝吉芳 等译《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本书时间事件纵横交错、沟壑天成、青涩转熟、渐次成长、浑然一体。作者对本人进行了整体反思和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丰满、圆润、日常生活中表现欲强的阿娜伊斯·宁。在日记中,宁小姐用谦和细腻、毫不扭捏的笔触展示内在自我,展示自己对人、事及各种思想的自然反应,给我们一种未被作家艺术化的真实信心。随便取日记某一段展读,我们都会沉酣于她生活的新鲜,为她的生活节奏、张力、行为和反行为感染,本能地或理智地,产生眷眷依恋,恍若梦中。
-
亲爱的宝宝张恩超《亲爱的宝宝》主要内容简介了中国的父亲不能总是留给孩子一个严肃的背影,也该有倾诉,有期待,有温存,有父亲和孩子间共同的成长与相互的温暖。于是,父亲、母亲、孩子构成的家庭完满了!张恩超的文字证明了这一点。不过,今后的路还很长,这些文字只是一个开始。
-
优雅地低于爱情叶倾城叶倾城最新散文集《优雅地低于爱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最新创作的心灵美文,再一次与期待已久的读者们娓娓叙说一场场笔墨飞扬的爱恋。全书分四个部分,由从郎索双钏、天人五衰、变态的权利和苜蓿少年组成,收集一百多篇短小精致的轻松美文,纤敏澄明、文字如画,时而如大写意般勾勒出都市男女的生活状态,时而又入木三分刻画到骨头里的嬉笑怒骂。对都市情感博弈的精妙界定:“他们当然不会缺女人,越不缺,越淡然,越显得静定沉着,决胜于千里之外。”(《对他说不》);对追寻另一半时的箴言:“谁也不是孙悟空,一声霹雳后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个人,承接父母的基因,住在父母的房子里,与父母共同生活二三十年,与父亲的口音一模一样,父亲的个性难道他能撇得干干净净?母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异性,母亲的心思在他身上就会荡然无存?成日家喜笑颜开的好爸爸,大概养不出镇日里怒发冲冠的暴儿子;心地纯正的好妈妈,女儿就算染七彩发、钻一堆孔,心眼儿也坏不到哪里去。”(《未嫁女儿先看婆》)。文字节奏很快、篇幅精短却直指人心,从文起到文末,都市人被世俗打磨过的一颗心坐上感动的摩天轮,俯瞰千万众生像,掩卷寻找那最真实的自己。
-
地下乡愁蓝调(中国台湾)马世芳“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张晓舟(内地知名乐评人)、詹宏志(台湾资深出版人、作家),诚心作序!林怀民、王小峰、郝舫、颜峻、李皖,合力推荐!从小拿西洋流行音乐榜单涂鸦长大,家里客厅就是台湾民歌运动的集会场所,跨足写作、电台、网络、独立唱片多个领域,马世芳,一个让两岸文艺青年眼睛发亮的名字。我们曾通过杨德昌和蔡明亮去了解隔岸的牯岭街少年和青少年哪咤。现在马世芳又掏出一份有血有肉有骨有气的个人成长史和时代鉴证书,并砰然打开每一位读者的音乐成长记忆之门。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大陆“打口的一代”,或许迟早有一天,马世芳会带我在牯岭街淘黑胶,而我会带他去广州的岗顶、上海的大自鸣钟、北京的新街口……这本书像大河一样延伸,终将激起两岸对话的浪花。 ——张晓舟《地下乡愁蓝调》可以看成是35岁的马世芳的回忆录,回忆他上中学到大学那段日子,因为有音乐,天空总是显得格外的蓝。音乐总是能感动人的,感动总是能在记忆中留下痕迹的,把这些痕迹记录下来,就是一个个故事,它有时候显得琐碎,甚至很自我,读得懂的人,都能从里面读出自己。 ——王小峰回忆谁不会……但你有东西值得回忆吗?你能回忆起你出生前的世界吗?你能回忆起别人的记忆吗?有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有本事你也写这么一本。 ——颜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评集。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一九七一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