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恩师袁隆平毛昌祥 著《恩师袁隆平——袁隆平的亲笔信》内容简介作者在20世纪80-90年代,在袁隆平院士手下担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分管科研和外事的副主任时,收藏了袁老写给他的一些信件,有中文也有英文写的。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山区也难通电话,更没有互联网这样的渠道,水稻培育技术纯粹靠书信往来进行交流。这些信件牵涉的内容繁杂,大多与工作有关,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原件,从未出版,在内容上和时间节点上均堪称绝品。信件见证了从19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在中国取得成功,引起国际关注开始,到如今杂交水稻亩产一千多公斤的辉煌历程,不但是我国当代科技史也是世界科技史的极为宝贵的文献。
-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
长征王树增王树增《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图书奖,总销量已近300万册。《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所未有的艰辛与艰难。作家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其间粤、桂、滇、川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等到真实而具体体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然而这只是大规模转移的开始,十万大军,无数的辎重,无数的老幼妇,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这在人类历史上的迁徙是前所未有的。《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同时也用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它们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转移同样悲壮、同样艰难万险,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同样坚定。这是一部迄今反映长征的一部全新厚重也极富有现代观念审视历史的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
-
安乐死现场[日] 宫下洋一 著,木兰 译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但痛苦该如何测量?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疗科医生何为安乐死?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呢?……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我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摘自本书作者结语
-
稻济天下毛昌祥 著袁隆平院士是誉满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彪炳史册,无数人因为他的贡献得以摆脱饥饿和贫困。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光耀世界的“名片”! 用袁隆平院士生前的话说:“这本书翔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后至今,也就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之后,到逐步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三十多年时间里的一些事。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实实在在,朴实无华。”作为袁老的学生和助手,作者毛昌祥先生从1981年直至袁老去世,一直和恩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但见证了杂交水稻改变世界的历史,还深切领受袁老的言传身教。
-
柳青年谱邢小利 著柳青是新中国深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他的《创业史》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作品。《柳青年谱》以编年史的体例逐年逐月记录了柳青一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情况,对于研究柳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增订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新增了三万余字内容,并根据新发现的资料上进行相关内容修订,同时编者还查考了柳青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特作补录以及补充了一九五一年柳青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等国的旅行细节和四十四岁《创业史》出版的相关内容。
-
鲸之殇[加] 法利·莫厄特 著,高建国,李云涛 译本书为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为鲸类发声的经典环保之作,讲述了一头怀孕母鲸被困海湾,被人类无情射杀的悲惨故事。人类无情而残忍的扫射,雄鲸不离不弃的守候,作者努力而徒劳地寻求救援,整个故事温馨与悲伤、残酷与绝望相交织。此外,全书亦详细梳理了两三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海域中所有鲸类惨遭屠戮、几近灭绝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
长征修订版王树增 著王树增《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十年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很好图书奖·很好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图书大奖,总销量已超百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广大青少年追寻理想的精神榜样。王树增的纪实文学巨著《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而动情的笔触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目前的惊人壮举,全景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书写了这部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英雄史诗,也增进了广大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理解。2017年7月,教育部编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将《长征》定为名著导读纪实作品阅读指定书目,把《长征》与另一部记录红色中国的纪实文学经典《红星照耀中国》共同推荐给万千青少年学子。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上世纪30年代的红色革命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长征,王树增的《长征》完整再现长征的全部过程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
-
秀儿李春雷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再现了“时代楷模”黄文秀短暂而极具时代价值的一生。黄文秀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基层干部。她出生、成长在百色老区,研究生毕业后返回老区致力于扶贫事业,终为老区的脱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轻生命的逝去无疑让人伤痛,用生命写就的青春之歌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张力。全书着力挖掘黄文秀纯净而美好的人生底色之上的亮色——坚持执着,无私奉献,心怀大爱,写出她的平凡与不平凡,还原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有血有肉的黄文秀,重现她在脱贫攻坚宏大历史场景中散发光芒的美丽身影。作品还勾勒了以黄文秀为代表的驻村扶贫书记的群像图,从中展现扶贫攻坚的国家路线、中国经验,赞颂千千万万基层干部为乡村脱贫做出的巨大贡献。
-
少年时遇见你蒋殊《少年时遇见你》约请有乡村成长经历的知名作家蒋殊,从不同的角度与维度,以散文、故事、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通过立意深远、文采飞扬的文字,讲述新农村背景下青少年的阳光童年和别样的成长历程,彰显乡村的纯美,展望乡村的未来,表达对家乡、故土、人情、成长的真挚情感,唤醒乡村青少年亲近文学的愿景,为青少年读者,尤其是乡村青少年读者点燃一盏新时代、新能量、新展望的文学之灯,使他们得到文学的深厚滋养,得到精神的丰满与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