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上海剧艺社研究穆海亮 著上海剧艺社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进步职业剧团,堪称孤岛时期及抗日战争之后上海剧运的一面旗帜,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书对上海剧艺社展开深入一系统的专门研究,从剧团组织、剧目建设和舞台艺术三个方面,探究其组织特点、艺术成就及历史局限。在具体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本书综合运用戏剧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这一兼具个性与典型性的剧团为切入点,对中国话剧的艺术构成、生产体制、内外关系等进行立体考察和多维阐释,进而从新的角度揭示现代话剧发展、成熟、分化、变异的文化逻辑与历史动因。
-
六经文学论傅道彬 著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既是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一个学术总结,也有益于引起大家对“六经”文学意义的认识,激发人们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全书文献功底扎实,文笔流畅,结构宏阔,是一部上乘的学术研究著作。
-
滴水藏海《故事会》编辑部 编《故事会》杂志是—本以发表故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刊物,其发行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综合类期刊中—直名列前茅。从1999年至2015年,《故事会》连续六次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8年,2009年、2011年,在连续三次荣获“国家期刊奖”的基础上,2010年,《故事会》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提名奖,2013年,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奖。
-
中华典籍故事喻守真,吕伯攸 编本书从古代典籍《孟子》和《韩非子》中选出若干用来说理论证的寓言,用文艺的手法编写成白话故事。这些故事有理有趣,体现了孟子和韩非子的思想观念,引导读者去认识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
-
闻一多讲楚辞闻一多 著本书是闻一多为楚辞爱好者解决阅读困难而作,书中结合文字学、音韵学、考据学等知识,致力于《楚辞》文字的校正,词义的诠释,对今本《楚辞》中的错漏处进行了详细注解说明。全书论证翔实,旁征博引,逻辑严谨,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被誉为《楚辞》校勘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可以快速了解《楚辞》的文学知识,又可以感受到一流学者做学问的严谨性。
-
闻一多说唐诗闻一多 著本书是一本名家文学评论读物。作者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精华之处。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有卓见。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作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可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
傅斯年说诗经傅斯年 著《傅斯年说诗经》是傅斯年先生在1928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时,为学生讲授《诗经》所写的讲义,也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本书考证、注疏兼备,多有新解,作者系统梳理了历代《诗经》研究的成果,进而提出研究《诗经》既要欣赏其文辞,更要注重其作为历史材料和古代言语学材料的价值。书中以叙录《诗经》诸篇为主,共分为《周颂》《大雅》《小雅》等几部分,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学者的学术眼光。本书涉及《诗经》相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诗经》研究著作中也并不过时,堪称《诗经》讲义类著作的经典。
-
莎士比亚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美] 丽贝卡·拉罗什(Rebecca Laroche) 著《莎士比亚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以英文原文加中文导读的形式出版,它将生态女性主义用于莎士比亚评论,关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如何展现于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这一关系如何在本质上与性别平等、环境正义等问题相互交集;探讨了《李尔王》《麦克白》《驯悍记》《仲夏夜之梦》等作品中的男男女女、动物植物如何既共生共存又相互冲突的问题。本书通过生态女性主义莎评这一重读莎士比亚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话题,是外国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高等学校学生的必读书。
-
围炉夜话[清] 王永彬 著,杨莉波 译《围炉夜话》是清代学者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各个方面,阐释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智慧,意味隽永,回味悠长。本书在对疑难字进行解释,并进行逐句翻译,帮助读者领会深意,无障碍阅读。
-
风流王远,吴晨荣 编如果说艺术领域近些年有什么热点现象或热词的话,那么无疑是“抽象艺术”了,一方面,看国际的艺术品市场,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大师如德库宁、马克·罗斯科、塞·托姆布雷等的作品不断受到追捧并刷新着国际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历史记录,成为一波又一波市场的热浪,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画廊代理并经营着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另一方面,看社会文化领域,抽象艺术的作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展览中的一个重要呈现内容,开始有学术界的认同不断扩展至社会大众的认同乃至追捧,抽象艺术作品及其衍生品也迅速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成为当代的一种时尚流行文化潮流。而有关抽象艺术,长期以来在我们这个以现实主义艺术为宗的国家里,这种仅仅为自我感觉存在而表达的艺术并不为人们所认识与接受。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认知的进步,抽象艺术不断地获得人们的接受直至追捧。尤其在上海,抽象艺术与都市文明相得益彰,开放的社会形态与国际视野,以及上海人自我、独立而执着的文化性格,使得在这里能够集结并孕育出众多中国有影响力的抽象艺术家们。他们数十年来对于抽象艺术的探求与文化的奉献,使得这座城市逐渐拥有了“抽象之都”的美誉,并使之成为上海当代文化的象征。由此我们不得不骄傲于上海存在有这样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关注文化、思考历史、忠实于自我内心与情感,专注于艺术实践探索的抽象艺术家们,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值得尊敬的艺术家。从吴大羽直至今天的新生代抽象艺术家们,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始终都能够执着地坚持自己独立的艺术理念并保持安静的艺术实践,由此逐渐积淀起了上海当代抽象艺术与文化的坚实基础,并能够使之成为今天的文化潮流与时尚。而今天的这个展览之集结,无疑是继《2004上海抽象艺术大展》与《2006上海抽象艺术大展》之后在上海的又一个抽象艺术大展的呈现,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抽象画会”首回展的呈现,展览作品涉及油画、水墨、综合材料、雕塑、装置以及影像。为此我要特别感谢参加这次展览的前辈著名艺术家王劫音、查国钧、赵渭凉等,著名艺术家张健君、余积勇等以及青年艺术家们的积极参与,他们无疑是支撑起我们上海抽象艺术的重要的力量。而从他们的作品中则可以让我们充分感悟到上海的抽象艺术家们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对于抽象艺术思考与实践的探索,感悟到他们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内在情感、思想方式以及独特而无穷的创造力。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历史,妥善保护与继承弘扬那是毋庸置疑。但是,今天的人类需要发展,也同样需要展现今天人类的文化精神印记。宏观而言,今天也将是未来时期所回望的传统,那么,这个被回望的传统与之前的传统之差异程度,也表明了这一代人之于历史文化的作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