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西方文学通识王立新等编著这本小书是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了解西方文学知识所编写的一个读本。西方文学源远流长,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本书没有按照一般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以年代顺序结构全书的通常做法,而是将整个内容分成了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介绍西方文学的主要思潮(第一章);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各种主要体裁在不同时代所取得的重要实绩(第二至第六章);第三部分则选取了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10位作家加以比较详细的论述(第七章)。因此,在各部分的内容上,彼此有互照映和重叠之处,但有详细的不同,以期收到各单元部分的知识相对完整、但又能较为全面了解整个西方文学的效果。以这样的结构方式介绍西方文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书只是作了一步初步的尝试;另外,内容的深浅和行文的风格如何适应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还是个需要继续摸索和探讨的问题。
-
中外文学之最耿化友等编暂缺简介...
-
中国文学魏建主编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本书介绍了1928至1949年的现代文学发展概况,具体讲述了左翼文学、京派与海派之争、以张恨水和郭沫若等代表的都市言情与历史叙事等内容。
-
中国文学魏建主编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本书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1902至1927年的发展概况,具体阐述了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以朱自清和徐志摩等为代表的美文与新诗格律化等内容。
-
明清散文流派论熊礼汇著《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8本的丛书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成果,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主编,包括陈文新的《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陈顺智的《东晋玄言诗派研究》、孙东临的《宫体诗派研究》、熊礼汇的《明清散文流派论》、刘良明的《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等,其中不少研究在海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这套丛书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解读,为古代文学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读者评论 目前该商品还没有评论,欢迎您发表看法,您的评论可能将成为该商品的首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我要发表评论 //输入表单 function LTrim(str) { var whitespace = new String(" /t/n/r"); var s = new String(str); if (whitespace.indexOf(s.charAt(0)) != -1) { var j=0, i = s.length; while (j = 0 && whitespace.indexOf(s.charAt(i)) != -1) { i:; } s = s.substring(0, i+1); } return s; } function Trim(str) { return RTrim(LTrim(str)); } function getLen(str) { var i; var len = 0 ; str = Trim(str); for(i=0;i255) len +=2 ; else len++; } return len; } function checkq(str) { var re = /[/']+/ if(re.test(str)) return false; else return true; } function checkform() { var myform = document.iform.content.value ; if(getLen(myform)4000 || !checkq(myform)) {alert("评论内容应该多于20个字符少于2000个汉字或者4000个字符/n而且不能包含单引号");return false;}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hid").innerHTML="谢谢您的评论,正在提交表单,请稍候……"; top.location.reload(); return true;} } 用户: 密码: 我是: 读者 出版商 销售商 作者 译者 (限2000汉字) function loadfollowtree(id) { var targetImg =eval("img_" + id); var targetDiv =eval("tr_" + id); if (targetDiv.style.display!='block'){ targetDiv.style.display="block"; targetImg.src="../bookcomment/images/nofollow.gif"; targetImg.alt="点击收回"; document.frames["hidd"].location.replace("../bookcomment/ViewDiscuss.asp?cid=" + id); }else{ targetDiv.style.display="none"; targetImg.src="../bookcomment/images/plus.gif"; targetImg.alt="点击查看讨论"; } } //临时修改“首页”的样式 try { var vindex = document.all.tags("a"); var i; for(i=0;i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宋元散文发展倾向论 第一节南宋散文发展的主要倾向 一、汉初、汉末文风的复兴 二、欧、苏文风的蔓延 三、道学家文论观的集成 四、事功派散文文学思潮的高涨 五、对唐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确认 第二节元代散文发展倾向论 一、振唐风,以惩金、宋文风之弊 二、衍宋脉,仍以欧、苏为宗 三、求新奇,而取法先秦、两汉 第二章台阁派论 第一节台阁和台阁文化 一、馆阁的职能和地位 二、馆阁文化精神论 三、馆阁之臣的文化心态 第二节台阁体和台阁派 一、台阁体的形成 二、台阁体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 三、台阁全的演变及其末流之弊 第三节杨士奇的文论观和散文艺术 一、杨士奇的文论观及其审美趣味 二、杨士奇的散文艺术 第三章秦汉派论 第一节秦汉派及其散文革新追求的人文精神 一、对秦汉派的界定 二、对“前七子反对台阁体”一说的辨析 三、论后七子与唐宋派的关系 四、秦汉派散文革新追求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康海散文复古论刍议 一、康海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和突出特点 二、康海散文复古论的理论意义 三、康海散文复古论影响有限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王世贞散文复古论刍议 一、王世贞前期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及其特点 二、王世贞后期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及其特点 三、王世贞前后文论观念转变的意义 第四章独立派论 第五章唐宋派论 第六章公安派论 第七章桐城派论 总论 主要参考节目 后记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总跋 ...
-
西方文学史陈惇主编;刘象愚,曾艳兵等著这是一本有新意的外国文学史著作。它把西方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其成就,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从古代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的近三千年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大约200个作家。全书史料翔实,论述具体,分析深刻,而且图文并茂,配有100幅作家图像。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陈惇教授,中国外国文学会理事、全国高恼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黄晋凯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刘象愚教授等著。
-
文学简史魏楚豫编著青少年必知的文学常识。
-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周斌主编文学史的分期,无论是古代、近代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以往的文学史教学,绝大部分都是以政治制度的更替、政治运动的变化为主要依据。政治的大变化必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但文学也必有自身变化的内部规律。忽视文学本身内部规律的文学分期,首先是背弃了文学本体,科学的文学史观理应拒绝完全以政治运动的分期来代替文学的分期。这部80余万字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主要是为大学中文系科生撰写的基础课教材。由于它在接受对象、课程性质、传统宗旨、讲授内容和时间等方面“制度化”的规定性,我们主要在多年从事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并在参照已有的众多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前提下,努力以科学的文学史观,来重新审视和整合已为学术界、教育界使用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两个概念及其相关的丰富内容。
-
大学生中国古典文学词典赵山林主编暂缺简介...
-
现当代文学思潮散论张器友著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文学的著作。“海棠文丛”是一套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丛书分一二两辑,第一辑为古代文学研究;第二辑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第一辑收四种:陈道贵博士的《东晋诗歌论稿》、吴怀东博士的《诗史运动与作家创造——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朱万曙教授、博士的《明代戏曲评点研究》、胡益民教授、博士的《张岱研究》。这四种书都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出版前吸收了评审、答辩老师的意见加以完善提高,并加入博士毕业后一段时间的科研新成果。第二辑收六种:王宗法教授的《当代文学观察》、张器友教授的《现当代文学思潮散论》、王达敏教授的《理论与批评一体化》、王文彬教授的《中西诗学交汇中的戴望舒》、吴家荣教授的《阿英传论》、张鲁高博士的《先驱者的痛苦——鲁迅精神论析》。五位教授都出过多种专著,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颇有建树,这次收入丛书的著作是他们新时期研究的精华所在。应该说,收入文丛的十种书都是十分严肃、规范的学术著作,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有所突破,代表作者本人及当前文学研究的学术新进展。“一从梅粉褪残妆,才抹新红上海棠。”学术园地百花齐放,梅花报春,海棠斗艳。丛书之所以取名“海棠”,正是寄寓这套丛书是我们学术春天的一抹新红,装点此江山之意。作为一套丛书,在版式、体例上力争保持统一,但在少数地方,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研究者的个性,并不强求一致,以免削足适履,在此一并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