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后现代主义与欧美文学崔少元著<br>本书分为文艺理论总论、后现代主义与多元文化、女权主义与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文论、文本分析与解读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相互协调、补充。文论由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构成。文本分析包括汤婷婷、亨利•詹姆斯、尢利西斯等等。作者将文本分析与理论探讨结合起来,使之既有鉴赏性,也有理论性。
-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英德,过常宝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下)》是教育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与文体分类意识”课题的研究成果,其特点是:1.明确地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作为文学史分期的基本依据。全书共分四卷十三编。这种文学史的分期打破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编撰按照历史朝代的更零替划分文学发展时期和阶段的传统,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该书第一编的第一章一方面纵向地描述该历史阶段文学风貌的演变过程,对该阶段的一些主要的文学现象做出相应的历史定位;另一方面横向地描述该历史阶段的社会风尚、精英意识、社会心理、文学活动等相互错综复杂的联系。2.在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时,该书既阐释作品所包含的社会意品义,更注重作品的折学意义,更注重作所渗透的人生体验。
-
中国文学在德国曹卫东著本书分上、下编共13章,内容包括:中国古典诗歌、古典小说、古典诗学在德国的接受、十八、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
-
西方古典文学导引周可编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西方古典文学导引》是大学生外国文学教材,分十章讲述了古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早熟童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人神之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内容。揭示外国文学史进程,所选取的著名作家与文学事件以及流派、思想等,均是有代表性的。
-
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杨匡汉主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传统犹如环流之水,每一瞬间都包含着无穷的过去。任何人无法须臾离开传统而存活,任何民族也无法割断自身的文化脐带而成长。20世纪末的一个夏季,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经历了太久太久无声的分离后,又一批由年轻记者组成的大陆参访团踏上了宝岛台湾的土地。此岸与彼岸的缪斯,以互补性的劳绩,成就了“长河落日图”的景观。文心向背,岂可拂也?那就让我们把两岸文化——文学关系的论题,在以下的章节逐一展开。
-
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王燕暂缺简介...
-
河南文学史王永宽,白本松主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批准号:95B129)。本书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在全国政治、文化、文学的大背景下河南文学在各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轨迹,而且揭示了河南文学在长期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
-
精神中原刘增杰,王文金主编本书分历史轨迹,丰收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批评,附编四部分,具体包括:风雨五十年——20世纪上半叶的河南文学等。
-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纲周思源主编;黄悦,宋长宏编著从整体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就是中国新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新文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学在习惯上被看成是近代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改良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试图用这种新认识去指导文学创作,于是中国文学开始出现了新气象。为了更明确地反映文学改良运动对这一阶段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文学改良时期。虽然文学中的这种新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的文学框架的束缚,但是它却与以后的文学有着密切联系,为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
中华文学发展史张炯主编本书在编写中注意到先秦历史遗存、包括简牍的新发掘和新发现,对我国文化的多种源头做了新的介绍,对文学史的若干悬案提出新的看法。本书也努力吸收我国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的成果,也尽可能填补以往研究不够的若干空白或薄弱环节,如辽、金文学,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等。本套书试图涵盖从先秦到当代的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包括台、港、澳地区)的文学,也涵兽神话、碑铭、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各种文体理论批评,并尽可能介绍历代主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运动和文学发展状况,对文学艺术形式、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发展,努力作出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