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批评的批评[保]茨维坦·托多洛夫著;王东亮,王晨阳译本书的每一章都以同样的方式成文;首先,我将理出所变谈作家受馈于浪漫主义的思想的东西;然后,我再找出这一作有有意无意否定并且超越这一意识框架的思想分成,本书最后一章乍看起来与其余章节有些不同,因为在这里我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试图庥中前几章的成果,然而,这种不同只是表现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余章节也是在叙述我个人的历史:我的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试图通过对自己曾不断认高的作家们的分析来思考如何超越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者”。 在每一章中重复的变动与其他章节融为一体且不断演进,直至达到顶点,而这顶点并非是一种综合。也可说是,下面大家将读到的只是一部未完成的教育小说。
-
世变缘常范智红著《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从“故事性”的强化,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表现和“象征化”的尝试等三个方面,描述和阐释了“为人生”的新文学在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深化”和多样化性发展,视角新颖,感受清新,见解独到,体现了对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理解。
-
严家炎论小说严家炎著对于小说,严家炎自幼古今中外都读,兴趣可以说是相当广泛的。其主张小说应该多种多样。在其看来,题材、创作方法、小说类型等等,都不能决定作品的实际成就;真正对创作有决定意义的,倒是作者人生体验的深切程度,文学修养、文化修养的高低,以及作者自身的艺术才华。其这些看法,大体贯穿在长期以来的研究实践中,读者也可以从本书所收的二十多篇文章中感觉出来。本论丛本着既开放又相对稳定的原则,尝试一种文体一家或多家论之的形式,张扬争鸣的风尚。第1辑主要侧重于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将要出版的第2辑主要侧重于著名作家对文学(包括百年中国文学)及其创作的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但愿,读者能从论家们为人为文的悟识中受益。
-
静水流深王圣思著本书分“解读俄罗斯文学”、“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看‘九叶’诗派”、“生活的魅力”四个部分,对中外文学进行了解读。
-
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廖国伟著艺术和审美是一项复杂而且牵涉面极广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它把一切与其相关的社会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凝聚在艺术文本和审美活动的周围,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去看艺术和审美以及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去反观文化都是必然的。本书即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艺术和审美进行阐释,在对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分析中,作者对艺术和审美所牵涉到的诸种文化因素,如艺术与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艺术与文化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艺术与时间、艺术与象征以及审美活动与人类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表达机制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努力揭示艺术和审美活动与文化的诸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参照系的基础上,阐发了艺术与审美活动的文化意义。
-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上下册)》以魏晋二百年玄学兴盛为基点,着眼魏晋至明清一千多年文学的发展,探寻玄学在中国文学民族特点形成过程中留下的印迹。本书考察玄学的形成之后,从人生人格论、本体论、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几个方面,考察玄学联结文学的特质,指出玄学影响中国文人性格,主要有任诞率真、以入俗为超俗、淡泊宦情、追求高雅超逸风度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对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创作上,玄学把文学引向畅玄悟理和山水审美,同时对游仙诗和散文也有重要影响;理论上,以为文本于自然之道,倡真情自然,主虚静,重养气,都与玄学的影响有关;玄学以简驭繁和言意之辨也影响着文学的思维方式;历代文学表现闲逸雅淡的文人情趣,追求自然之美和传神之美,都可看到玄学融入文学之后出现的崭新面貌。本书认为,老庄通过玄学才由抽象的哲理化为士人现实的人生,变为生动丰富的艺术追求。老庄玄学主要把文学引向自我,引向审美,引向对文学自身规律特点的认识,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玄学影响文学,需要通过士人心态变化、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变化几个中间环节,并且这种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思想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几个问题在思想学术与文学关系中带有普遍意义,值得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思考。
-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段启明编著本书主要是按照历史顺序,排比各个时代或时期的小说与戏曲的文献资料,并简要加以梳理和论析。
-
继承与超越孙萍萍重点探讨了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指出正是对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五四小说的创造性发展,四十年代小说才有了能突破主流权力话语的束缚,形成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
-
阐释与重构刘克宽著该书内含“一体化的时代特征”、“现实主义的一统作用”、“关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思”、“文学的范式与常规”等六部分内容。
-
文学的中国城乡高秀芹著本书从中国悠远的乡村文化,以及产生于此并不断发展的都市文明之间互依互渗、以及它们的变异和冲突中,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文学景观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