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孟宪堂,魏静主编本书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以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引导学生欣赏历代佳作、提高文学素养为宗旨,既注重五千年文学之源流,又举要详析历代名著(包括诗、词、戏曲、小说、散文等各体)。
-
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著本书分四辑:第一辑为“经典的阅读”、第二辑为“诗歌·政治·爱情”、第三辑为“性别与声音”、第四辑为“从解构到重构”。
-
才子文心白岚玲著本书以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为考察中心,以探本清源的研究为切入角度,并密切联系金圣叹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及其独特的思想性格特点,对其小说创作主体、小说观念、小说创作论、小说审美理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
文学与精神分析学王宁著本书的内容分为三编,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弗洛伊德主义应用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可能性,不但讨论了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自身的优劣得失,也分析了这种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界和批评界的接受程度,还以若干从精神分析学出发研究中外文学作品的论文,表明了弗洛伊德主义在当代中国批评界的生命力和将其运用于具体作品分析的可操性作。
-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汪春泓著自《文心雕龙》产生之后,它的影响就不间断地一直引导着中国文化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发展,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属罕见。这种影响是任何一部其它文学和文学理论书籍所不可比拟的。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梳理辨析其影响,以深化对这部巨著的理解,编著成此书。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1刘勰略传与《文心雕龙》之产生的文学史背景第一刘勰略传刘勰的生平事迹,《梁书》和《南史》有记载,因为叙述十分简略,对其身世,后人也只能知道大概情况。刘勰一生经历几次重大事变,其具体情形以及作出抉择时的内在动因,后世研究者虽百思也不得确解,如同迷雾笼罩,有的解释也只能视作推测而已,这更使刘勰其人其书增添了神秘色彩。由于“文献不足微,本书拟就《梁书》与《南史》所提供的材料(《梁书》文字稍详),对刘勰身世略作介绍。刘勰,字彦和,虽是东莞莒人,却是出生于南方的“莒人”。莒(大约在今山东莒县),春秋时期称莒子国,前汉属城阳郡,后汉属琅邪郡,晋太康元年(280),置东莒郡,十年(289),将“莒”划归东莞。永嘉时,北方沦陷,无数北人流离失所,渡江来到了南方,其间大批东莞莒人也加入了这一迁徙的洪流。东晋统治者将北方地名强加于南土,虽显示出北人对故土的留恋,却也反映了他们反客为主的优越感。晋明帝始侨立南东莞郡于南徐州,镇京口(大约在今镇江市),南朝各个时期也沿田了这样的行政区划。据《梁书》记载,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刘秀之是刘穆之堂兄的儿子,依照《宋书》本传,他们均“世居京口”,故而,刘勰一族居住在京口,到刘勰出生时已历经数代,北方的“莒”,是刘氏难忘的桑梓之地,然而却不过是其遥远的记忆了。无怪乎日僧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的天卷《四声论》(经学者考证,即刘善经之《四声指归》),其中提到:“又吴人刘勰著《雕龙篇》云……”直接将刘勰冠之以吴人籍贯。本传记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馀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刘勰的父亲名尚,曾任宋越骑校尉,他死得早,所以刘勰较早就失去了父亲的照拂,此“早孤”之谓也。刘勰笃志好学,由于家境不好,他放弃了娶妻的念头。
-
创造之秘蔡毅著本书拟从发生学的角度,用动态的观点详细描述、具体论证了文学创作的发生过程。
-
拓荒者的生命交响——杨宝琛论王咏梅著本书内容包括杨宝琛艺术生命历程及形态、杨宝琛人物形象系统论、杨宝琛戏剧人物的造型艺术、杨宝琛戏剧语言的审美特征、杨宝琛戏剧文本的审美意蕴。
-
灵魂的震颤袁庆丰著文学创作是人类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最有力和极富形象性的表现,对作家的创作心理、文本分析以及二才的内在关系来说,其早年生活经历及其个性心理气质的生成与表现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平台。本书作者积十数年的功力和研究,对上述问题在个案讨论中多有心得——不妨一读其“细”说也乎哉。
-
风萧萧,出门远行钱理群主编;范智红,谢茂松等点评阅读经典,是对人类智慧的开发和吸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滋润和培育。青少年时代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精心呵护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的一生就会活得有情调、有价值,人就会有一种境界,有一份雅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文本、与历史、与人生的对话,又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创造性独特感受。评点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产物。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式的读书方法,源远流长,辉煌几代。三言两语,直抵要害;眉批旁注,点破机关。直觉的体悟,机敏的思维,激赏、质疑、切磋、感觉,既省俭笔墨,画龙点睛,又引人遐思,品未无穷。出版这套互动评本,意在倡导多元解读、多向交流,更在尊重个性差异,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阅读的生命在创新。出版的智慧也在创新。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著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有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大水》、《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15种。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等。主编《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50年代中国小说选》、《50年中国儿童文学选》、《现代名篇导读》、《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等。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台北《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等学术奖和文学奖30余项。人们往往都很喜欢在一个较大的学术项目的名称之中注入一个时间概念:“19世纪文学主流”、“20世纪文学史”、“1948年的文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被你所研究的对象是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边无际的,因此这种研究是可以彻底的。本书分为十三章,主要讲述了绪论、悲剧精神、回归故事、坠入庸常、神秘主义、感觉崇尚、作坊情结、流浪意识、重说历史、激情淡出、诗人诗话、语言至上、终极追问、专业的难度等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