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唐宋名篇品鉴霍松林著唐代宋代是中国诗文最发达的时期,这两个时代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名篇。本书选定唐代诗人王湾、张九龄、王之涣、祖咏、崔颢、王维、李白、杜甫、孟郊、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贾岛、温庭筠、李商隐、杜荀鹤、郑谷;宋代诗人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王质、叶绍翁、朱熹、欧阳修、范仲淹的作品。本书不是一般地串析、复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种艺术的再创造建立在对作品本身以及作家经历、社会背景等等彻底了解的基础之上,显示出了著者在校勘、训诂、考证、文艺学、心理学、哲学、宗教、民俗等方面的深厚功力,更重要的是著者长期沉浸于古典诗文的殿堂中所培养出来的艺术敏感和亲身的创作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心得体会,从而能够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捕捉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从而把读者带入美妙的艺术享受之中。
-
引君入梦话红楼胡文彬著本书分入梦篇、考辨篇、采菲篇、品红篇、海外篇、缘红篇六卷,收录了作者研究《红楼梦》的大量论文。
-
巴赫金的理论与刘乃银全书共五章。第一章阐述论著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了研究领域的现状,提出有必要正确理解巴赫金的理论,肯定了该理论运用于《坎特伯雷故事集》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讨论《总序》和作品中的香客乔叟。认为朝圣实质上是一次狂欢。香客乔叟具有狂欢的参加者与事件叙述者的双重身份,其中体现了巴赫金所说的客观的作者立场,即让不同人物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叙述方式。第三章运用巴赫金关于狂欢与讽拟的理论,分析磨坊主的故事。并以此为例,指出《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语境的变化导致意义的相对性与不稳定性,展示了多层意义的可能。第四章以巴斯妇女和学者的话语为例,较为详细地探讨了话语中的双声现象以及不同话语和声音之间的对话形式。第五章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对《坎特伯雷故事集》进行了简要的总体分析。认为作品充分利用了各种声音、语言和文学体裁,无论在內容还是形式上,都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其时代“杂语性”的缩影。
-
唐诗浅说张宗原内容提要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本书是一本旨在向广大读者深入浅出介绍唐诗相关知识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分六章三十二节,在对唐诗的文学渊源、流变及发展背景作了一般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唐诗格律(如对仗、声韵、律绝等)、派别(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宫怨诗等)知识,同时有选择地重点赏析了一些名家(如陈子昂、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的代表作,对有关写作背景、风格、影响皆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绍。
-
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陈晓兰著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小说通史齐裕焜著本书包括:众说纷纭的历史小说、在丰厚的历史土壤上成长、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三国演义》、丰富多彩的历史演义小说、转型期的近现代历史小说等内容。
-
诗经疾书校注(韩)李瀷著;白承锡校注李瀷是韩国历史上著名学者,生于朝鲜肃宗七年(1681),卒于英祖三十九年(1763),即中国清康熙二十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字子新,呈星湖,本贯是骊州人。出身于没落的两斑贵族家庭。本书特色:一、旁征博引,不囿陈说。二、辩证治学,中外一辙。三、涉猎面广,注重后世影响。<
-
初中古诗文辞典许汝国 编辑本书是供广大中学教师、学生和古典文学爱好者使用的一部针对性很强的工具书。本书收入全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上海地区初中语文教材及部分其他地区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部古代作品(包括散文、诗、词、曲、小说等),并加以详尽的注释和分析。课文分析着眼于整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段落结构及艺术特点,有些篇目还适当附有一些历代评说,以帮助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本书是一部古代文学精品的荟萃,是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中国古代作品浩如烟海,古今各种各样的选本也不计其数。但真正的篇篇经得起推敲、朗朗上口而历代传诵的名篇,还当推这些选入中学教材的作品。因此,本书又是一部古代文学精品的荟萃,对于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十分适用。
-
易庐易学书目庐松安编;山东省图书馆整理《易?易学书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易学家、易籍收藏专家?松安先生倾毕生心血独创的其易类藏书的表格式解题目录。全文据?松安先生原著之易序号排列,附以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书名两种索引,按原易?序号检索。
-
宋诗许总著宋诗的新变,其积极意义在于为传统诗歌辟开一条继续发展的新途径,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遭致了传统观念的强烈抨击,这在源自南宋迄于清末的“唐宋诗之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唐宋诗的研究者也还未能完全超脱出宗唐祖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定势,从褒贬转为辨异,并建立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念与文学批评准尺。承蒙乔力先生之邀,作者为“中国古代文学主流”丛书撰写《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一种,则进而在史的流变意义之外,试图更着力于对宋诗最本质的文化性格及艺术新变精神加以把握和挖掘。全书按既定体例要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本体论”在对重铸的宋诗文化性格的宏观把握中努力搜寻其演进迹象,下编“流变论”在对独特的宋诗历史进程的总体重构中努力展示其精神境界,试图通过两编的相辅相成,构织一个立体的宋诗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