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古体小说钞程毅中编中国小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题材不断演变,体裁不断更新,範围不断扩展,从汉代的“丛残小语”到明清的长篇小说,有很多不同的体製和流派。简略说来,古代小说也和诗歌一样,可以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系统。古体小说大体上相当于文言小说,近体小说大体上相当于白话小说。但文言小说却不完全等于古体小说,如《三国演义》还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的,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也著录了像《风月相思》、《蟫史》之类的文言作品。古体小说则限于志怪、传奇及杂组笔记,有人称之为旧小说。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明人胡应麟曾把小说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箴规六类,虽然还没有把当时已经盛行的近体小说包括在内,然而包括了传奇,而且把它列在第二位,就和传统的目录学家有所不同了。浦江清先生曾在《论小说》中指出:他(胡应麟)把志怪传奇卓然前列,与现代的看法相近。也许他原想把传奇放在第一,因为比较晚起而抑在第二的。这是说,在这一千六百年之中,虽然小说的定義大体上远没有变动,但是因为範围扩大,新的东西佔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从前人所着重的东西退为附庸了。这里面就包含有观念的演化。 到了编纂《四库全书》时,小说家里不列传奇之目,又把胡应麟所说的丛谈、辨订、箴规之类大部分作品归入了杂家,确有其合理的方面。《四库全书》的小说家又分三个属类,即杂事、異闻琐。这个分类法影响较大,至今还有不少书目都照此编列。《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还在别的地方发表了一番见解《聊斋志異》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異苑》,陶潛《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见盛彦时《姑妄听之跋》)纪昀所说的傅记,实际上指唐代开始兴起的傅奇文。他认为傅奇不是小说,因此他主编的《四库全书》里不仅不收单篇的傅奇,就是像《聊斋志異》这样的书,也因为“一书而兼二体”而摒棄不录的其实唐人的一书而兼众体的《酉阳杂组》,不就收人了《四库全书》的小说家吗?不承认“用傅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的作品为小说,无非是纪昀的偏见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在杂事之属的小说书目后面特别加了一段说明:案纪录杂事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诸家著录,亦往往牵混。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閒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世说新语》古俱著录于小说,其明例矣。馆臣们举了《世说新语》以见例,但是并没能说清楚杂事小说与杂史的界限。《四库全书》的杂史类以《国语》、《战国策》为代表,对纪实性的要求很高。可是收到了元人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却正是记里巷閒谈词章细故的了。《世说新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说,鲁迅把它和同类体製的书称为“志人”小说,那是从志怪小说的名称推衍而来的。如果以《世说新语》为标準,那么很大一部分杂事小说缺乏文采,记事而不善于记言,传人而不善于传神,恐怕不能统称之为志人小说,也许可以称之为志事小说。 刘知几的《史通》把《世说》列为“琐言”,而另外立了“逸事”一类。后人把这类书称为逸事或轶事小说,把这类书称为逸事或轶事小说。 注意的是史傅所轶的事《四库全书》所收三个属类的小说,后人又统称之为笔记小说。笔记这个名称,本指散文的一体。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实际上路、杨二人是长于章奏的。最早以笔记命名的书是宋祁的《笔记》)后人称之为《宋景文公笔记》),在《四库全书》里列在杂家。近代人常用笔记小说来统称除了单篇传奇之外的古体小说,这还是承袭了汉代人“丛残小语”的小说观。它包罗范围太广,几乎把笔记和小说混而为一了。如民国初年王均卿主编的《笔记小说大观》有五百册之多,不僅今天我们看来不全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书在《四库全书》里也是不属小说家类的。最近台湾有一家公司新编的一部《笔记小说大观》,竟把《韩诗外传》、《独断》以至的《小说大观竟把《韩诗外传》、《独断》以至《曲海目提要》等书也收录在内,那更是泛滥无边了。笔记本来不全是小说,何况有些书连笔记也不是呢。把笔记和小说等量齐观,只把小说的概念搞得更乱。总的说来,中国古代小说的外延越来越广,不但宋元以后“小说”由说话家数之一扩展为一切近体小说的通称,而且古体小说的范围也在扩展。正如鲁迅所说:“但看中国进化情形,却有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东西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覆;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般说文体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小说的新体裁来了之后而旧体裁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古体小说与近体小说还在并驾齐驱,也不足为怪。与之相应的,笔记小说这一名称也漫无边際地被用于一切杂著琐记。我们今天要研究古代小说,首先就会遇到正名的问题。
-
林焕平文集林焕平 著本卷收入《谈青年文艺创怍问题》、《文学概论》、《中国文艺思想史述略》、《白居易的文艺思想和创作》、《王充的文艺思想》及《王国维文艺思想初探》。《谈青年文艺创作问题》,是1955年广西青年文艺创作会议的总结,它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鼓舞和帮助青年文艺工作者努力学习和勤奋创作。当时即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学概论》是1952-1955年林焕平教授在广西师范学院讲授《文学概论》的讲义。是继《活的文学》、《文学论教程》之后林教授的第三部文学概论专著。解放初期,一切都照搬前苏联模式,“文学概论”教学亦不例外,当时各高等学校大多采用前苏联季莫靡耶夫的《文学原理》为教材。1954年中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在长沙举行教材会议,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黄药眠教授和林焕平教授提交《文学概论》教学大纲给大会讨论。黄教授的教学大纲即根据季氏的《文学原理》写成。林教授则认为季氏的《文学原理》学院派色彩颇浓,分割和孤立地论述问题,有陷于唯心主义之嫌。林教授则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它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结合,写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概论》教材。当时会议认为黄教授的教学大纲比较深,有体系,林教授的教学大纲比较浅、比较简明,故会议决定采用黄教授的教学大纲。
-
叙述学(荷)米克·巴尔(Mieke Bal)著;谭君强译<br>本书系叙述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1985年,1997年的第二版对原作进行了全面修订与补充。该书是叙述本文综合理论各主要成分的一部经典介绍。它从本文、故事、素材三个层面入手,阐释了涉及叙事理论诸多要素的基本理论,诸如事件、行为者、时间、场所、描写、叙述节奏、叙述聚焦、叙述层次、非叙述评论、叙述者等,对于构成叙述本文的内在机制与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同时,还对视觉化与视觉叙述、叙述的人类学考察、叙述学的文化分析运用等进行了探讨。
-
文学欣赏导引胡山林著本书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行文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多分析作品,对每一观点尽量作到在具体例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结论。笔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两种倾向:一、过多地征引理论著作,进行冗长的理论阐述;二、陷于对具体作品的碎分析而不作理论概括。力争观点简明扼要,例证精到具体。另外,本书还讲到的欣赏角度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即读过之后可以用具体作品的欣赏实践中去。为此,每节后面都设计了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想帮助读者提高理性认识,练习题是想帮助读者通过具体“操作”,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本书只是为文学欣赏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原则, 有了这些肯定会有助于文学欣赏的深入,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一通百通。要想对文学有更高的欣赏能力,恐怕还要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
-
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孙文光主编暂缺简介...
-
隋唐五代诗歌史论霍然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本套丛书依照: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在史的基础上立论,在论的主导下写史。史是客观存在,论述主观认识。它是诗歌史论,即诗的文化史,同时,也从文化视角来论述中国诗歌的历程与发展。这本书作为《中国诗歌史论丛书》之一,旨在探寻隋唐五代诗歌发展的真实轨迹。它既不是作家作品分析的累积,也不是几篇论文的汇集,而是以史为经,以论为纬,在纵横交织的诗歌发展史的宏观视点上,对隋唐五代时期创作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思潮的高涨和跌落、诗歌潮流的回环与曲折……等一系列时时发展变化着的诗歌史上的复杂现象进行总体上的观照和把握。就整套丛书的范围而言,它截取的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引入瞩目的精采段落;就本书自己的范围而言,它表现的是一个时期中诗歌王国内的大干世界。作者不敢断言其间有多少新的发现和结论,书中倘有不当之处,尚请海内专家不吝赐教;但本书又确实是作者遨游隋唐五代诗海的切身体会,有着自己的虽说不上尽善尽美、却也粗具规模的实际特点。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傅刚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本套丛书依照: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在史的基础上立论,在论的主导下写史。史是客观存在,论述主观认识。它是诗歌史论,即诗的文化史,同时,也从文化视角来论述中国诗歌的历程与发展。本书为其中之一。主要讲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在创作史的具体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这已成为公论。从诗歌史看,特别从形式方面看,由它开始便是中国诗歌的主要体裁五、七言诗的发端。因此,这一时期诗歌的自觉,很大程度上就是五、七言诗(特别是五言诗)的自觉。这自觉表现在:一、作家主体自身的自觉;二、对五、七言诗规律的把握。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的叙述,不能不立足于这两个基本点上。魏晋南北朝作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准确评价这种贡献,首先要确定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即他们生活的时代,在诗歌史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他们面临着什么样的诗歌传统,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再进一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作用。
-
辽金元诗歌史论张晶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本套丛书依照: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在史的基础上立论,在论的主导下写史。史是客观存在,论述主观认识。它是诗歌史论,即诗的文化史,同时,也从文化视角来论述中国诗歌的历程与发展。本书为其中之一。分为辽诗、金诗、元诗三编,内容主要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透视这三代诗史的走向和风貌。并对其进行了价值评价、理论剖析。
-
被背叛的遗嘱(法)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译作者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
-
贾宝玉与大观园胡文炜著这是一部论述有关《红楼梦》基本问题的著作。作者以平实的笔法论述了《红楼梦》是回忆往事,怀念闺阁,渐愧悔恨,提出警戒;《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不是叛逆者,他善良驯顺,小说作者对他谴责、惋惜。作者认为《红楼梦》原作者另有其人,曹雪芹并无红楼经历,他是小说的改写者;此外,作者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布局位置以及《红楼梦》中几个主要人物也作了评价。本书溶学术性、知识性于一炉,适合于《红楼梦》爱好者阅读。\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