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广义叙述理论与实践方小莉 张旭本书是对广义叙述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主要是通过重访叙述学的核心概念,并加以文本实践来探讨叙述理论和重释经典文本。全书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讨论经典叙述学,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后经典叙述学,第三部分则主要讨论符号叙述学的相关问题。总之,本书在原有的叙述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小说文本的叙述学阐释通过重访叙述学中的核心概念,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指导文本的阐释,同时也接受文本的检验。这为小说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同时也试图推进了叙述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
多疑鲁迅刘春勇(著)鲁迅先生生前,已经有人说他“多疑”,而鲁迅先生在其文章中对自己的“多疑”也从来都是供认不讳的。本书在“多疑思维方式”的研究基础上,以鲁迅性格中不容争辩的“多疑”事实为媒介,探讨其“多疑”的先天性还是环境使然,以及“多疑”与鲁迅本人的主体建构或自我认同构成了怎样的一种关系;探讨“多疑”个性对鲁迅创作的具体影响,特别是鲁迅叙事作品中“我”与“多疑”的相互关系;探讨“多疑”在鲁迅全部思想中占有怎样的位置,鲁迅作为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探路者”,“多疑”在鲁迅的探索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多疑”在鲁迅世界的主体生成过程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本书在结论中指出,“多疑”是鲁迅所特有的,“多疑”使得鲁迅与众不同。鲁迅观察事物的透澈性,鲁迅在彷徨中仍然持有的那种坚韧的行动力,正是由于他意识到了“人的有限性”,正是源于其对“我思”主体绝对性的怀疑和多疑。本书系在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
-
文学作品的统计分析江铭虎《文学作品的统计分析》一书,主要阐述了文学作品通过提取段落、句子、标点、词汇、词性等层面的特征量,运用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文本聚类等方法,研究不同文学作品的作家在文学风格、用词习惯和审美倾向的差异。通过量化的手段,采用语料库统计、文本聚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异同。该成果的统计实验,集趣味性、新颖性、知识性和综合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计算机语言、计量语言学、数字人文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
人性的博物馆黄梵诗人、小说家黄梵最新写作教学力作!黄梵,诗人、小说家、副教授。曾获紫金山文学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金陵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等。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德语、韩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文字。黄梵以通俗的语言和系统的方法论,详实讲述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如何掌握叙事核心技巧?略写和细写应如何分配?如何叙事更有效?小说写作有何工作方法?诗人、小说家黄梵,又一写作教学力作!读完本书,你将收获满满!
-
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程相占本书在全面借鉴当代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实际,采用“横断”“纵贯”的方式来布局结构研究体系。“横断”即根据叙事学理论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要素区分为意旨、视角与结构、人物、诗体四个方面,即全书四章的研究主旨;“纵贯”即按照历史顺序,依次考察中国古代叙事诗在上述四方面从先秦直到近代的发展历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叙事诗艺术的专著,实现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有机融合,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建构出创新模式。
-
晚清期刊词汇新质与《汉语大词典》修订周国祥晚清期刊词汇新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晚清汉语处于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晚清词汇新质的产生与嬗变生动反映汉语变迁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有着密切的联系,辞书的修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料的选择。晚清期刊真实记录了晚清的社会生活与语言生态,是研究晚清汉语的独特语料之一。《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不同程度存在词条漏收、义项失收、释义不确、书证空缺、书证单一、书证晚出等瑕疵,晚清期刊词汇新质可以为辞书的修订提供专题参考。
-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所以又被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共七本,是后来《资本论》的初稿。在这些手稿中,马克思次明确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和一些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在这些手稿中,他还多次提到他编撰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写作计划和分篇法,这些都为《资本论》的写作打下了基础。1939年和1941年,这些手稿分为两册先后在莫斯科首次出版,同时编者添加了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修订了莫斯科版,并于1953年由德国狄茨出版社重新出版。本次影印底本即狄茨出版社的德文版,呈现了这七本手稿的历史原貌。
-
变换的时轮尼古拉·卢季诺夫著本书为俄罗斯著名作家、雅库特人民作家尼古拉·卢季诺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Лугинов)的长篇纪事体小说《变换的时轮》(《Время перемен》)的汉译本。小说于2017年用雅库特语出版,并由著名俄罗斯作家弗拉季米尔·克鲁平译成俄语,俄译本于2018年出版。该小说继续沿用已出版的纪事体小说《边境》中的匈奴主题,续写了中原与匈奴帝国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善与恶、精神与物质、义务与利益、勇气与怯懦等永恒对立的问题。如果说《边境》中描写的是周朝时期“内匈奴”的生活和风俗习惯,那么《变换的时轮》中的主人公是一两百年后的匈奴人,但不是“内匈奴”,而是在东北方威胁中原国家的“外匈奴人”。小说中多次出现中国智者——老子这一人物,作者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试图以艺术的形式揭示迄今尚未得到认真解读的亚洲精神,引发读者思考。
-
郭象适性美学研究朱海坤 著郭象的美学思想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阐述,本书尝试全面而准确地阐述和理解郭象的玄学思想,并归纳为“适性美学”,详细论述了郭象适性美学的内涵、发展、其蕴含的理论资源、理论体系,以及郭象适性美学与六朝文艺美学的关系,最后以郭象的适性美学为中心,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
红土地上的执着江腊生著本书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着眼于陶瓷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分析提炼,把脉红土地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应江西作家的创作事实,结合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勾勒出新世纪江西文学的创作概貌。研究方法上,本书注重宏观把握和微观切入相结合,既有21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的宏观把握,对乡土文学、城市书写、脱贫攻坚等文学命题进行全面的扫描与综合考察,从整体上把握江西21世纪文学的创作得失,又有单个作家、作品微观层面的深入解读与思考,力图形成江西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