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李国辉《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第五卷)象征主义》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4章,历时性地梳理象征主义流派的发生、演变史,以及象征主义理念的扩展、变化。它又分为4块内容,第一块为颓废派、象征主义的发生;第二块为颓废派、象征主义的对立,以及象征主义的调整;第三块为象征主义的落潮;第4块为法国象征主义思潮在欧美的影响。第二部分共4章,从更大的视野来研究象征主义的美学、意识形态、文学手法。主要研究的是象征主义的神秘主义、纯诗理论、自由诗理论、意识形态等问题。它将历时与共时结合起来,补充了第一部分单纯从时间上来看法国象征主义的做法。两个部分其实相当于从纵向和横向上来综合研究象征主义。
-
诗学[古希腊]亚理斯多德 著,罗念生 译《诗学》是一部美学著作,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的起源、历史发展、创作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诗学》采取唯物主义观点,是欧洲美学史上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并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依据。 金句1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2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
文学的个人史吴俊《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共分三部分,鲁迅文学简谱和生平传述(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朝花夕拾》分篇解读(注重文体审美解读)、个人史上的“失踪者”(鲁迅回忆中该有但缺失的家人亲友及其缺失原因)。第一部分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着眼,鲁迅到了南京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初步图景,而到了日本,鲁迅见识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逐渐生成了自己新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弃医从文回到中国,是他从“世界”回归中国的过程。后两部分从“个人史”这个角度,顺着《朝花夕拾》的“小引”“后记”路径,延伸考察鲁迅写作前后的经历(生活变故和社会事件),对《朝花夕拾》的创作动因和特色以及自己阅读的体会和认识,娓娓道来。通过《朝花夕拾》,鲁迅对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记忆做了一次暂时的告别。作为个人史的《朝花夕拾》既是一次苦痛之际的回望和谢幕,又是跨越羁绊、面向未来的开场和眺望。鲁迅是站在当下展开他对于个人史的回忆书写。他是一个清醒而顽强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者。
-
法国的知识权力[法]雷吉斯·德布雷 著,朱艳亮 译知识分子对知识界的长期沉默遮掩了什么?本书列举了某些令人尴尬但常常被压制的事实。第一,这些无党派的个人主义者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党派”——与其说这是一个特权阶层或行会,它更像是一个非正式团体或一种社会群体:一个等级井然、备受规制、深度接合(包括通过其内部争斗)的竞争社会。第二,以反一切权势为专职,知识分子因此所施展的决定性影响力,无疑较来自官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更有效。第三,这种依靠通讯手段及其技术进步赖以生存的权力,它的重心如今从大学和出版社转移到了媒体。第四,任何权力体系都有成本,而新兴的媒体阶段可能使知识界付出高昂代价。基于客观调查、统计数据和个人经验,就上述重点进行扎实论证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矢志不移的知识分子。——雷吉斯·德布雷
-
情感何为张春田,姜文涛近年来有关情感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涉及18 世纪至 20 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坚持理论的历史化、跨学科取向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性,是《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的显著特色。
-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张世耘 著《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是在由北京大学英语系刘意青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在线版/光盘版(项目编号:06AWW002)子项目英国文学部分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汇集的辞目主要介绍1980年后活跃在英国文坛具有一定代表性并获得较大创作成就的当代作家,以及这些作家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特点。本书主要关注的文学文类为长篇小说、戏剧和诗歌,所选代表作品涵盖了当代英国文学中丰富多样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初步了解当代英国作家和作品风貌。
-
中国诗学的关键流变林湘华 著本书以江西诗派为典型,环绕着唐宋诗之争、观念演化、美学型态、方法意识等,建立总体的诗学诠释;为唐诗与宋诗之间的这一关键流变,重新建立起有机而动态的意义联系,以为宋诗与中国诗学这一课题,整合多源的研究成果,彰显文学特质。
-
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研究张蓓 著基于国内文体学界对“语言风格”界定的“总和特征论”和“常规变异论”以及黎运汉对“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的界定,本书尝试将“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界定为作家一系列作品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调音、遣词、择句、设格、谋篇等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总和。鉴于此,本书以变异修辞为切入点,对沈从文小说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再现进行考察,以期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的整体再现情况作出评价。本书发现采用中西合璧的翻译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汉语母语译者在识别原作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和理解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方面的优势,又能充分发挥英语母语译者在英语表达方面的优势,以变异译变异,充分再现原作中变异修辞现象的修辞效果,并传递出变异修辞现象所承载的风格信息,以期将沈从文这位蜚声中外的小说家的风采展现于英语世界。
-
女作家学刊阎纯德 编《女作家学刊·第三辑》是关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评论与研究的理论性图书。著名学者阎纯德担任主编。具体内容包括名家论坛、宗璞专栏、葛翠琳专栏、乐黛云专栏、邵丽专栏、曾镇南专栏、汉学视野下的中国女性文学、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坛、名家研究与文献、作家访谈、作家作品论、作家创作谈、儿童文学女作家研究、少数民族女作家研究、海外华裔作家研究、古代女诗人研究、书评与信息等专题内容。本书对一系列女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深度分析,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
新民说·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赵毅衡 著《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最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