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叙述80年代郭剑敏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置于当代中国以至百年现代中国的视野下予以观照,在以文学研究的视角为主的基础上融入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元素,着重分析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如八十年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恢复高考与新时期文学的高考叙事、新文学中的饮食书写与铁路叙事、女性写作以及成长叙事等一系列命题。这些作品对丰富和深化有关,20世纪80年代内涵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法国新世纪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概览高建为本书以2001-2005年为界,对这一时期法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做了细致的整理,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样貌。具体包括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目录,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专著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期刊论文目录,同时精选翻译了数篇期刊论文,对重要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还进行了摘要编译。此外,本书收集了这一时期法国召开的中国文学研讨会的简要资料,整理了从事或涉及中国文学研究的机构信息以及期刊目录,还附有法国汉学家的译名、原名对照表。
-
东西精舍寇淑婷本书将中日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置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视野之中,从东亚俯瞰世界,聚焦“中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日本文学与中国都市意象”和“中日文论与文化互系研究”等三大版块,旨在构建“和而不同”“差异即对话”的东亚文学审美共同体。
-
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靳新来 著本书系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成果结集,其总体特点是以作家研究和文本细读为基础,立足于20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将作家研究、文本分析与文学观念、立场和风格融会贯通,从现代性与鲁迅的文学选择,历史场域中的鲁迅文学,现当代作家的语言、文体及文学的民间立场等角度切入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和作品评价,对文化多元选择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综合研究。全书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关怀,洋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质,文辞优美而激情澎湃,是一部富有创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著。
-
诗意人生诗存李茂生 著《诗意人生诗存》是在李茂生同志2008年出版的《潇湘斋诗词选》的基础上,从200余首诗词中增选了几十首加以注释、辅以图片而形成,时间跨度近70年。较之《潇湘斋诗词选》在篇幅、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改进。任何文学作品都要求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诗词尤应如此。只有来自三大实践、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感情,加上语言艺术,才能写得有“滋味”。诗言志、诗言情,作者的诗词做到了矢志明言、真情直抒,有极强的可读性。
-
双悬日月照乾坤刘心武 著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属于由胡适开创、周汝昌成就系统的“考据派”,认为《红楼梦》的“真事隐”,隐的是清朝康、雍、乾三朝,特别是乾隆朝初期,皇位继承风波影响下,曹氏家族的盛衰荣辱。当然《红楼梦》是小说,是“假语存”,曹雪芹通过这个隐藏着家族史、自传性的虚构文本,超越了政治,甚至超越了时代,达到了彻底了悟。这一册《双悬日月照乾坤——〈红楼梦〉的故事背景》集中了刘心武对《红楼梦》写作大背景的探究心得,其中穿插着与周汝昌先生的通信,见证了他们的师承关系,也展现了美好的文人友情。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刘雄平本书是关于19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的研究专著。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章旨在说明当时的文学理论家所具有的现代批判意识;第二章重在阐明人们对文学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把文学当作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研究;第三章重点介绍西方文学理论在当时的译介,着重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文论摆脱附庸地位,走向自主和形成学科论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探讨了当时的文学大众化讨论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表现在语言变革上提出了“大众语”,在文体改造上尝试着新体裁,在思想革命上强调“化大众”等方面;第五章就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理论逐渐联姻的现象,分析了当时报刊杂志的政治化、商业化、多元化特点对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余论部分指出当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并结合中国当代文论进行反思。
-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王宁,生安锋等著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发展乃至成熟都与世界文学的影响和启迪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讨论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不能忽视世界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登陆以及在知识界的反响。本书首先回顾世界主义这一概念在西方的出现、其历史演变以及当下的形态和特征,然后着重讨论世界主义在文化上的反映:世界文学及其翻译的能动作用,后提出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以及如何建构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等问题。
-
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研究孙淑芳本书基于改编学理论的视角,在对鲁迅小说90余年的戏剧改编进行梳理之后,对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现象展开全面研究,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综合”性框架。由此,一方面从本体上研究鲁迅小说被改编为戏剧后的审美价值,以及对于传播经典的意义;另一方面对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与原著进行比较研究,透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同艺术形式叙事的价值以及改编的得失,考察改编对鲁迅小说内容、意义的彰显和遮蔽,探究改动背后的历史、文化、技术等背景,以及改编的理念和价值判断。基于以上研究,本书提出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建议和思考,进而研究如何改编才能更好地传播、传承文学经典,从而使经典具有更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
作家笔下的创作生活李晋本书研究的对象是亨利?詹姆斯、伊迪丝?华顿与文学市场。本书选取“作家笔下的创作生活”这一角度,梳理詹姆斯与华顿的作家身份建构过程,解读他们作品中的作家、评论人、读者及出版人等形象,分析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出版观上的异同,阐明詹姆斯与华顿的文学观、文学批评观以及文学市场观。詹姆斯与华顿生活在美国大众阅读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他们的作家题材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类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思考,也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出版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