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小说使用说明[法]亨利·戈达尔 著,顾秋艳、陈岩岩、张正怡 译法国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变化过程。在此之前,小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节,并努力营造文学摹仿现实的错觉,这些原则构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欧洲小说基础。然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些小说家——例如伍尔夫和乔伊斯——开始对这种小说创作传统提出挑战。在法国,这一挑战与20世纪几乎每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创造都紧密相关。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通过探索摹仿小说的对立面,这些小说家也构建了一种真正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具备自身的发展逻辑、发展过程和发展进度,其中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是它的两个发展加速期。处于这一潮流中的作品尽管特点各异,但也表现出某个重要的共性,即它们都与以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为核心的传统摹仿小说拉开了距离,甚至发生了激烈对抗。亨利·戈达尔的《小说使用说明》即关注了这样一种革新性的批判潮流。本书共十四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通过种种形式创新来“反摹仿”的法国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清晰地呈现出二十世纪前七十五年中,法国小说所走过的一条反传统路径,并分析了这条路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这一分析,亨利·戈达尔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
-
地理批评[法]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著,高方、路斯琪、张倩格 译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对时间的分析始终被置于首位。空间仅被看作一个容器、一个无足轻重的舞台——众生的命运在此展开。但近几十年来,有生命之物的这两类基础坐标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本书思考了小说世界对空间的表现,并探讨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后现代环境中,对现实的感知被削弱,虚拟取得了胜利。从而,文学所属的模仿艺术得以提出一种解读世界的全新方式,即地理批评,它同时涉及文学理论、文化地理与建筑领域。
-
四十年,四十人梁鸿鹰《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是由著名学者梁鸿鹰编选的一部评论集。收入茅盾文学奖设立以来,八十位评论人对40部获奖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共80篇。 他们带领我们回顾重温了“茅奖”作家作品,并进行了重新解读,为文学界呈现一个多元立体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新概貌。
-
重塑中华黄兴涛著著名学者、教育B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
事实与虚构[法]弗朗索瓦丝·拉沃卡 著,曹丹红 译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本书资料收集极其丰富,几乎达至百科全书般完备,既表明了作者意图构建一门新学科的主张——以虚构为研究对象,向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放,亦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虚构研究的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在讲“虚构”,却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捍卫,呈现人类对了解“真实”的努力。毕竟,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
河流之上James Wright 著“深度意象派”“新超现实主义”大诗人、普利策奖获得者詹姆斯·赖特的毕生创作,十部诗集整体呈现。马,蜥蜴,海鳝,火炬树,珍妮,罂粟花,炼钢高炉,寡妇,矿工,饥饿的影子……从现实中提炼神秘,再造一个盛大、多情、蓬勃的世界。厚达800多页,收录近400首诗歌,系统收录了赖特的诗歌、散文诗和翻译作品,忠实再现了诗人的成长、探索与蜕变。全书共十部分:前两部分是传统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传统诗歌的声音和结构之美;中间五部分记录了赖特创作的突变,传统格律与修辞几乎荡然无存,简单的语言和自由的节奏释放了诗人强大的意象塑造能力;后三部分,让我们看到更加丰富的赖特——诗歌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诗人用包容的态度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
郭象适性美学研究朱海坤 著郭象的美学思想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阐述,本书尝试全面而准确地阐述和理解郭象的玄学思想,并归纳为“适性美学”,详细论述了郭象适性美学的内涵、发展、其蕴含的理论资源、理论体系,以及郭象适性美学与六朝文艺美学的关系,最后以郭象的适性美学为中心,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范劲 著《“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力图从德国内部视角去描述这一系统的总体运作,从元理论层面去观察它对中国文学材料的选择、加工程序,以及融入更大的西方知识系统的路径,以期揭示中国知识在西方的生成规律。
-
以玩为生吴飞晨起,“我”背上千岩古剑,继续在提瓦特大陆遨游,并在旅途中与赵云、孙尚香、蜀山派掌门徐长卿、蒲公英骑士琴结识。我们在前往银月城探宝的路上到不少拦路虎,在锁妖塔与纳什男爵、炼狱亚龙以及维克兹大战一场,还受邀在阿拉希高地参加法奥瑞斯国王与背叛者尼斐塞特一族的战斗。“我”无意间遇到了一位名叫小乔的女子在被人欺负,怀着一股侠义气,我收小乔为徒,带着她一同游历仙境……这不是生活中的场景,也不是小说或电影的情节,这是玩家在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游历成长、纵横驰骋的日常。通勤的路上或是在下课的间隙,捧着手机全神贯注,那横着的屏幕和迅速移动的双手,表明他们在此刻已切换到另一个频道,开启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那么,他们在游戏中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他们扮演这个角色想要表达什么,他们如何与其他人交往和对话,又如何在游戏衍生产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足于此,本书希望通过描述玩家怎么“玩”,探访游戏之于他们的意义,为青少年玩家、以及家庭和学校正确对待和管理游戏行为提供一些思考。
-
美学命题的文化学诠释陈元贵 著本书是作者从事美学研究20余年的成果结集,内容涉及美学史、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类学美学、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等多个层面。作者致力于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学研究中的习见命题,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探寻美的规律,并试图对它们予以重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