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人文学的理念与实践李伟 著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人文学的理念,是非常紧要的学理问题,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传统,着眼当下,思考人文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成果。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人文学的基本理念、策略、方法、意识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第二部分主要是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前者是理念,后者是实践,故曰“人文学的理念与实践”。本书不仅对人文学的理念进行了整体思考,而非通常那种“类加”;而且解决了几个人文学领域带关键性的问题,比如性质与功能的关系问题、思辨与考证的联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作为美学、文艺学专业的相应课程教材使用。
-
基于智媒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研究孙岳兵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当前,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媒体正推动着传媒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也就是从传统媒体、融媒体迈向智能媒体。本书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智媒体为工具、承载形式和应用方式,旨在探究红色文化资源之可视化传承、智能化利用及其动力机制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
苏轼诗文汇评樊庆彦苏轼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家之一。是评点的重点对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2006年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时期未刊文学 评点的整理与研究”(06JJD75011-44005)的子课题,《苏轼诗文汇评》收录的六十余种评点本都是之前从未刊刻的本子,本书是苏轼诗文未刊评点文献资料的集成 式汇编,辑录明清以来未经整理刊刻的苏轼诗文评点六十余种,保存了大量原始的、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评点文献为解读苏轼诗文提供了新的文献和路径,扩大了苏轼诗文的研究视 野,丰富了文学批评史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当代小说的话语转向与叙事变革曾攀《当代小说的话语转向与叙事变革》系统研究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的面向和复杂的变动。从变革,转向与形式,历史、革命与时代,心理、智识与思想,欲望、自然与诗学,地方世界与想象五个方面阐释了当中小说的演变路径。当代中国文学的“向外转”是文学向自我的内部发动的一次巨大挑战,其并不是简单地对外在世界投去目光和添加言辞,而是在充裕的向内开掘之后的向外延伸,是一种文学的主动转身与自我探求。作者深挖文学内部的深层关联,指出牵扯着文学内外的结构话语、叙事形态和写作标的,将新的总体性的文学思潮展现给读者。
-
科幻理论的未来版图吴岩《科幻理论的未来版图》综合分析,指出未来科幻理论发展可能围绕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通过哲学思考,拓展对科幻本质的认识。在跨越认知、思想边界探索、思想实验等方面,科幻文学和相关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还没有被广泛开发出来。其次是当前科技变化对科幻的影响,会导致科幻理论形成一个跟学科重叠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但朝向科技发展,也朝向伦理和消费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第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科幻理论的研究可能更多结合当代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科技,并且逐渐从博物学走向演化学。对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我觉得都必须围绕中国科幻本身的问题来进行。在中国的世界地位逐渐改变、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发展的状态下,科幻文学中国性和世界性方面的相关研究可能会形成一个热点。
-
民歌集庞文薇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本书为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1778/1779《民歌集》的全文翻译,是国内出版的中译本《民歌集》。《民歌集》分为两部,各含三卷,第一部每卷有 24 首民歌,第二部每卷有 30 首民歌,共 162 首民歌;收录的既有主要来自欧洲各地的民谣,也有莎士比亚作品选段和北欧神话诗片段。本书主要参考德国古典出版社十卷本《赫尔德作品集》第三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Hg. von Ulrich Gaier): Volkslieder. Übertragungen. Dichtunge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Werke in zehn Bänden. Bd. 3), Frankfurt a. M.: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 1990)(学界称法兰克福版)收录的《民歌集》,包括对162首民歌以及赫尔德原作中的序言、索引和注释进行翻译,并且加上了译者注释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德语原文基本保留了近代德语的拼写习惯以及赫尔德自己的写法,个别之处也稍作修改。
-
海子六讲张清华《海子六讲》是张清华为纪念海子逝世三十周年所作的一个系列文章。作者分别从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诗歌的精神现象学特征、海子诗歌的母体与美学根基、海子诗歌中的感性与身体、海子的文化写作与元写作等六个方面对海子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梳理,尤其对海子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哲学的深层关系作了深入探究,这有助于读者把海子的创作与西方世界的精神版图有一个清晰的勾连和理解。《海子六讲》另外还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是关于海子与骆一禾的比较文章,一篇是关于海子抒情诗的辨析,还有一篇非常实用地给出了海子诗歌的具体读法。这三篇附录与六篇讲稿一起,为读者靠近和理解海子的创作世界,打开了更宽敞的一个通道。
-
新时期文学中的身体叙事研究孟隋本书以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1978—1985年的文学作品怎样讲述“有关身体的故事”、怎样表征(或再现)身体的形象。作者指出,“身体叙事”是文学参与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身体是人们重建“身份认同”的最终根据,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的人们需要重新定位自我,他们会通过文学中的各种意象生产建构关于身体的话语,以呼应人们对社会转型中个体身份问题的探寻。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叙事,可以得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作家们如何为新时期的个体创造“新身份”,在创造社会意义的过程中,对文学形式的新追求也被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新时期文学的美学倾向。
-
湖南文学关键词卓今 主编年度文学关键词在国内目前是首创,通过关键词研究体例,重点抓取年度湖南文学热点、重要作家批评家、文学现象与思潮、重要作品、文化热点等,来展现一年来湖南文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年度文学关键词的形式进行文学史式的呈现,是一种新的文学史书写方法,具有文献价值、文学史价值、文学年鉴价值。通过总结和论述关键词,研究人员即要掌握年度国家和区域文学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逻辑,又要通过个案分析恰当地呈现不同主题的基本样貌和精神内涵。在成书的过程中,研究者创建了一些新的术语和概念,或提供一些新的关键词线索,本书的出版可打开新的研究领域,使一些未成型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趋向知识形态化、体系化。
-
《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王勇 著本书以《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为切入点,详细考察了该杂志从创刊到20世纪20年代自身在办刊宗旨、文化追求、精神启蒙方面的转型,以及它在中西文化论争、现代文化建设、新文学发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转型轨迹和风貌。本书通过对《东方杂志》所呈现的中国文化从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的演变历程和原生态风貌考察,深入探究了中国文化在政治变革与新旧文化思想冲突中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及经验启示。本书将《东方杂志》看作20世纪初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指示器和生动缩影,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回望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以求获得对于现阶段中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