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宋代骚体文学的嬗变李金善 崔志博 等骚体从战国时代产生直到汉唐,虽然抒情范围扩大,形式也有细微变化,但还是以兮字句为主要语言形式,以发愤抒情,尤其以抒发悲情为主,北宋骚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屈骚精神复兴到逐渐淡化的过程,形式上则趋向于短小精悍以及与散文,诗歌的相互融合。
-
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题材作品研究冯裕智自明治时代开始,大批的日本人怀着各种目的涌入中国,并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本书利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理论,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一路线追根溯源,对日本近现代重要作家的中国题材作品进行研究。
-
《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钱坤强,袁宪军 著本书从神话原型、文化传承、人物性格、语言蕴意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探幽发微,揭示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在遭受痛苦磨难时所呈现的人性光辉与高贵品格。本书的研究,着眼微观细节,彰显《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
-
中国诗学的春天李衍柱本书入选了“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全书分改革开放篇、重读经典篇、批评鉴赏篇三辑,包括十五篇论文,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个人在中国诗学的春天里发出清音和心声,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回响。
-
印度作家阿格耶叶小说创作研究郭童 著本书是对印度有名印地语作家阿格叶耶小说创作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以作家所处时代和印地语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为背景,分短篇小说创作和长篇小说创作两大部分,从题材、内容、思想、人物分析、艺术特点等角度全面分析和研究了阿格叶耶的小说创作,重点分析了其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评价了阿格叶耶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其在印地语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肯定了阿格叶耶对印地语文学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其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不足。
-
《尚书》文学论于文哲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尚书》是我国古代出现的部初具诗性品格和文学内涵的文化典籍,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早发端。本书分渊源论、艺术论、叙事论、修辞论、影响论等五个部分,意图在中西融贯的学术视野下,系统全面地挖掘、评价《尚书》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这既有利于我们对早期中国古典文学发生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早期民族文化经典《尚书》文学特征的全面理解。
-
空间视阈下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牛培,李林斌本书以英文写就,是众多美国非裔和本土裔文学研究中的一项成果。该书以米歇尔·福柯、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杂糅理论和第三空间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别选取著名美国非裔作家兰斯顿·休斯的小说《并非不无欢笑》和美国本土裔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代表作《典仪》作为分析文本,从空间视角解读美国主流文化对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本土裔文学的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
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研究刘娟本书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节点,以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为对象,从历史的维度和价值的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1922——1976年,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经历了奠定、转折、发展、曲折的纷繁复杂过程,本书研究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奠定时期、 转折时期和发展时期的理论成果能够使读者更细致深入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更深入地剖析在中国的土壤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更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同时,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研究具有较宽阔的学术研究空间,研究1922——1976年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的中国。
-
查姆楚雄州文学艺术联合会《查姆》本书稿是用老彝文记载于“彝书”和“贝玛经”中的长篇神话史诗,是彝族古代书面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本书稿充分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优越的艺术性,及其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稿是一部著名的彝族创世神话史诗。
-
当代英国女作家汤黎对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创作背景的“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重构研究已成为当下英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以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文化记忆、文化研究、幽灵批评、性别研究等角度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探寻这一类型的文学创作在后现代语境中对历史的重新映现,并对维多利亚的文化景观进行复合型再现。《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共分五章,从历史编撰与文化记忆,科学与信仰、工业与自然、城市与乡村,通灵术、“幽灵批评”与幽灵叙事,缄默的性别话语与被污名化的身体,性别流动与女性亚文化这几个方面探讨“新维多利亚小说”如何在不同时代之间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藩篱,以历史编撰的形式想象性地织就了经由后现代重构的文本,从而填补了维多利亚主流文化书写中的盲点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