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文学地理学 第12辑曾大兴,夏汉宁 主编《文学地理学》辑刊是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年会论文之精选,由曾大兴等主编,每年一辑,已出11辑。作者均为中、日、韩三国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本刊设有“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文学地理学宏观研究”、“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地理学方法研究”、“文学家之地理分布”、“区域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应用研究”、“国际视野”、“学科建设动态”等多个栏目。此辑刊自问世以来,反响一直很好,每一辑均已售完。《文学地理学》第12辑,收录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12届年会精选论文20篇,包括《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学地理学空间视角下唐诗中“商山”的建构及成因》等等,文献资料丰富,论证严密,新见迭出,行文规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推动文学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
中外文论2022年第2期高建平,丁国旗,刘方喜 主编本书包括名家访谈、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作品批评等常设栏目,以及专题“声音与影像:跨媒介文论”。名家访谈栏目将推出张晶、张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艺学领域著名学者对美学与诗学、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观、以及文学理论知识学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反思。中国文论栏目包括对汉字之诗兴、朱熹的“平淡”理论、清末翻译家群体的文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
-
河流之上James Wright 著“深度意象派”“新超现实主义”大诗人、普利策奖获得者詹姆斯·赖特的毕生创作,十部诗集整体呈现。马,蜥蜴,海鳝,火炬树,珍妮,罂粟花,炼钢高炉,寡妇,矿工,饥饿的影子……从现实中提炼神秘,再造一个盛大、多情、蓬勃的世界。厚达800多页,收录近400首诗歌,系统收录了赖特的诗歌、散文诗和翻译作品,忠实再现了诗人的成长、探索与蜕变。全书共十部分:前两部分是传统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传统诗歌的声音和结构之美;中间五部分记录了赖特创作的突变,传统格律与修辞几乎荡然无存,简单的语言和自由的节奏释放了诗人强大的意象塑造能力;后三部分,让我们看到更加丰富的赖特——诗歌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诗人用包容的态度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
摹仿叙事学袁国兴当下学术理论界热衷于探讨的叙事学问题,基本都属于言语叙事探讨的范畴,不能完全解释摹仿叙事的问题。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本书对表意摹仿行动的符号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仿体、仿物、摹仿影像及摹仿影像的叙事意旨构成等相关问题。书中的理论建构立足于现代传播背景的开阔视野,顾及艺术发生的源头,关注京剧演剧发展衍变的若干细节,拓宽了传统的京剧研究路径,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积极的理论探索,具有相当大的独创性。作为表意符号的摹仿行动是一种叙事手段,与用语言作符号表意的叙事手段不同。用“动作表达”让事件关系“联系得上”(亚理斯多德语)是摹仿叙事艺术类型建构的核心问题,本书所提出的主旨摹仿行动与辅助摹仿行动的不同、行事意念与叙事意念的区隔以及行动间性意义等问题,都围绕这一思维路径展开。书中关涉到的对言语叙事的真实叙事者认识问题的探讨,不仅深化了言语叙事理论关于叙事者的理论,也对摹仿叙事的叙事者怎样指认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本书与一般叙事学理论、戏剧影视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以及一般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都有直接关系,可视为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多个学科的共有基础理论来看待。简言之,本书是在201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非文本中心叙事》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提炼的成果,从一个特别视角对一般叙事者、符号学、影像传播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规避了外源性简易的线性思维,使京剧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样态重新被内部研究系统所接纳,并深入京剧的叙事模式和场域审美建构展开了独创性的研究,“摹仿叙事”、“述演”等范畴乃作者首创,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意义。
-
文学原来很有趣郑伟《文学原来很有趣》是一本专门介绍文学的图书,其特点是通过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口 之课,分别从16个不同的方面讲述有关于文学的内容。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派,以及思想、情感、经历等方面,第二部分八位导师讲解的重点在于写作过程中的手法 然,两大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方面并不是绝对分离的状态,而是互有交融,各有侧重。
-
精神守望鲁枢元鲁枢元长期从事精神生态问题的研究,认为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之上,还存在着一个“精神生态”的层面。《精神守望》是作者对“精神生态”问题深入考察之后写下的随笔和札记的结集。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们却越来越无力;技术越来越先进,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的局面。鲁枢元从自己富于质感的生命体验出发,以“人类精神的经典”“思想界的浮士德”为旗帜,从那些真实的个体生命身上寻找精神资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与和解为问题诱因,用生动的笔触解剖具体的人与事,深刻地反思当下人类生存的精神困境,期待为当代人唤回渐行渐远的人文精神、宇宙精神。钱谷融先生当年曾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既是一本具有深邃思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抒发性灵的优美散文。 《精神守望》新版分为两卷。卷一以人物品评为主,那些为人类的“精神守望”奉献过生命与智慧的人,一经品题,气貌毕现。卷二以地理风物和观念为线索,经由通俗、凝重的文字抒写作者接触到的质朴人生,表达了作者审视现代人类生活时的忧虑与祈望。 相较初版,本次再版,书稿收录的文章更换大半,在保留初版精粹的同时,加入了时代发展下作者新的思考,文章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这些文字中流露的对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态的深度思考,在今天,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
问答青春徐川 著15年来,徐川作为一位80后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持之以恒地跟数十万青年线上线下谈心交流,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些交流形成了上百万文字的成果,徐川从中精选出20万字形成本书。本书围绕专业、学习、就业、考研、恋爱、选择、信仰等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关心、最经典和最容易引起困惑的话题,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是青春旅途中的贴心读本。作为深受青年喜爱的同路人和陪伴者,本书作者坚持对所有青年在线咨询48小时内有问必答,实现全天候陪伴,形成了逾5000万的阅读量,陪伴一批批青年书写青春、成长成才,遇见最好的自己。
-
超越语言鲁枢元《超越语言——诗性言语的心理发生》是鲁枢元奠定自身学术地位的文艺学专著。文学性的核心是诗性,诗性是人性的底色。本书所探究的是“文学语言的心理发生”,亦即诗性在人性中的发生与遗存。文学语言是如何在一位作家或诗人的心中产生并呈现出来的?诗性的语言如何在人性中扎根生长?当诗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时,文学艺术如何再度达成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这些问题往往被正统的语言学家忽略。鲁枢元力图跳出结构语言学的框架,发现主体生命在言语活动中的律动,进而探讨人类对于语言的突破与超越的可能性。《超越语言》首次提出“次语言”“常语言”“超语言”“言语流”“言语场”“裸语言”等理论概念并被学术界沿用至今。在本书中,作者力图从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存在中寻找艺术超越常规、文学超越语言的脉络线索。由此,读者将会看到,一个当代中国人文学者如何将东方的老子、刘勰、司空图、王士祯、鲁迅,与西方的洪堡特、索绪尔、杜夫海纳、布勒东糅合在一起。《超越语言》1990年首次出版,旋即在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引发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在《读书》杂志发表专文,称赞“鲁枢元的文论别树一帜”、《超越语言》是“一本超拔的书”;韩少功先生指出“这本书分量很重,足可以‘西渐’入侵欧美。在这个时代,能用心魂与血性来创造学问的实在不多。”《超越语言》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跨越对西方文论的横向借鉴而开始自我构建的标志性专著。其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即便在当下,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次重新出版,鲁枢元对书稿作了修订,并根据时代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专为全书各章悉心增写了补记
-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曾令存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实质上是不同文学史观念的对话,并与该学科建构同步。本书不再简单地在文学史框架内讨论文学问题,而将70年的当代文学编写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梳理70年编写历程的同时,回应当代中国的文学管理机制等外在因素对文学史编写的影响,思考不同时期文学史编写理念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内在关联,探讨当代人编写当代史等复杂命题。
-
媒介思维的谱系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丹尼尔-伊尔冈,佛洛里安·哈德勒本书记录了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在其主持的媒介思维谱系论坛上与欧洲多位著名学者的对谈以及延伸的思考。对谈的主题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主导地位到视频实验主义以及声音媒介研究,再到拓展的图像概念;从控制论、技术哲学到信息科学和其他符号机器实验;从美学、艺术到思辨的技术乌托邦和网络激进主义,再到对媒介的扩展解释学,触及了媒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为媒介理论研究提供了考古学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