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一怒之下[英]杰夫·戴尔一部关于D.H.劳伦斯的非学术著作。它既像传记又不是传记,既像小说又不是小说,既像游记又不是游记,既像回忆录又不是回忆录:一种融合,或者说,超越了所有特定文体的后现代文体,一种反文体的文体。所以,虽然作者一再声称要写一部“研究劳伦斯的严肃学术著作”,但最终却写成了一部既不严肃也不学术,而且让人从头笑到尾的黑色喜剧。它仍然是关于劳伦斯的,不过更准确地说,是关于“想写一部关于劳伦斯的书却没有写成的书”。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用他那自由自在的新文体,用如香料股遍洒在文本中的对劳伦斯作品的摘录、描述和评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D.H.劳伦斯。我们从中得到的不是一个伟大作家干瘪的木乃伊,而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一阵裹挟着劳伦斯灵魂的风。
-
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研究刘颖,姜文涛 等 著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的方法逐渐深入人文学科领域,并悄然改变着其研究方法。各种电子资料库、数据库的建立和阅览检索方式的改变,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纸质媒体为主要对象、细读为主要方法的人文学研究。本书讨论东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中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蕞新进展,以及在中国人文社会学术中开展涉及文学研究、计量语言学等跨学科范围的数字人文研究的语境条件和技术需要。所选文章从文学研究的内部需求出发,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化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深入研讨作为一种方法的数字人文对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意义,探索新的技术和媒体环境下各学科间融合之可能性,希望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
-
启功讲学录启功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开设过以唐代文学、明清诗文为主的文学史课,以汉代、宋代、清代为主的历代学术思想史课,以文化常识和文献常识为主的古籍整理基础课,以及其他一些课程。这些就构成了这部书的四部分:论文学、论学术思想、论古籍整理及其他。每一部分中,既有宏观的总体概括,也有具体的分析释例;尤其可贵的是能拉通各代,从史的角度观照历代学术与文学的发展变化,如在论学术思想时,从初民文化谈起,一直谈到汉学、宋学、清代的今古文经学,充分体现了启先生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总体观照。由于是根据学生的笔记记录整理而成,本书语言活泼,观点新颖,读起来既有教益又有趣味。
-
文士精神与文论传统周兴陆《文士精神与文论传统》旨在探索如何接续文论传统,对优秀传统文论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文论的话语建设和理论建构,提供民族文化的有益的思想资源。围绕两大主要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上编阐述中国传统的文士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梳理从先秦游士、策士向汉代大一统政治结构中辞人、儒士的转变,文士阶层的形成,文士与辞人的分途,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士”精神的基本认知和定位。梳理传统“文士”精神的现代走向,阐论其存在的历史问题,探索如何激活传统“文士”精神的当代意义,发挥其当代的文化价值。下编阐论由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型过程中的理论问题。通过中国文学史上的北游南归与文化认同、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小说审查、现代国文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寒衣曲”的古今演变、当代旧体诗的理论历程等专题研究,对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一些文学基本观念进行重新审理,提出建设贯通古今、本位而开放的“中国文论”。在古与今的问题上,打破现代文论与古代文论的疆界,实现贯通古今的文论研究;在中与西的问题上,坚持立足本土、视野开放、以我化人、以中化西的原则。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上,面对当代社会现实, 建设性地思考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需求,从中华文化的“天人之际”“家国情怀”“安心立命”“多元包容”的人文思想出发,对中国文论的性质特征和价值做出切实的阐释与评判,尊重中国文论政治性、伦理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经验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阐发中国文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观念。
-
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宋丹著本书整理和研究了作者在日本发现的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是系统研究林稿的学术专著。研究篇考证了翻译底本与历程,回答了林语堂未直接出版译稿而在日本转译出版的疑问;指出林语堂的翻译与研究相互映射,翻译“红楼梦”既是其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毕生追求之体现,亦是其呼应而又有别于主流的红学主张之呈现。林稿情节整合衔接自然,译文简明地道,重视再现日常细节、传统.文化与诗意等,保全了核心的文学性。其中的叙事重构与人物形象变异等反映了东西文化差异,亦投射了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与审美倾向。内部研究结合与英、德、日等其他外文译本的比较研究可知:林稿是一个成功的编译本,重视后40回与侍女故事是其有别于其他编译本的两大特征。整理篇的22个表格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文与译文对照表,及林稿注释、修改笔记等,以期为林语堂研究、红学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等提供参考。
-
北京叙述张鸿声 等《北京叙述:帝都、家园与现代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即“北京想象”是怎么在文学中被叙述出来的,文学中的北京有哪些想象,是从什么样的诉求出发塑造北京城市想象的,为什么这样塑造,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诉求等等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大致存在着现代启蒙、文人传统情怀、本地文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诉求与反思、全球化诉求、本地性的帝都情节、外乡人(北漂)的等几种大的叙述立场。在此之前,作者完成出版了《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2年),在学界反响很大。
-
宋型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咏史诗研究韦春喜 著首先,初步探讨了宋型文化特质。书稿在分析唐宋文化转型原因的基础上,对宋型文化作为民族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给予了初步揭示。其次,书稿从总体内容角度立足宋型文化,对宋型文化不同层面与宋代咏史诗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再次,具体探讨了宋代国防文化策略、右文崇儒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理学、史学、《春秋》经学等与咏史诗的关系。
-
公园北京林峥《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最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及表现,同时也分别反映公园所承担的启蒙、文化、文学、娱乐、政治等功能。
-
毕达哥拉斯文体吴子林 著“毕达哥拉斯文体”是未来述学文体之“预流”,它力图站到精神领域的最前沿,通过中西古今的会通,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其所揭示的“真理”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这一双重特点同样铭刻在我们的生活结构之中,堪称理智诚实的标志。本书作者通过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现代哲学的思想镜鉴、述学文体的革新创造、汉语写作的世纪难题等四个部分,对“毕达哥拉斯文体”革新与创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惊起一滩鸥鹭陈祖美 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书作者陈祖美终生致力于李清照的研究,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本书立足于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将李清照的故事与诗词相互映衬,全面地探究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其中,作者对李清照诗词的分析与讲解,更深刻地挖掘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此外,本书特意将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的生平故事容纳其中,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揭开了许多历史上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