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经典70后王十月 著该书为汇编作品,依托《作品》杂志刊登的经典70后评论,收入70后代表作家的短篇小说一部、作家论一篇。收录作家有徐则臣、弋舟、阿乙、李浩、田耳、张楚、乔叶、鲁敏、梁鸿、塞壬、黄灯、魏微、盛可以、卢一萍、付秀莹等。作家论的撰写者都是年轻学者,他们打破传统作家论的学院八股样式,用偏散文化的、体贴式解读梳理作家的创作脉动。 付秀莹的笔头夹裹着中国传统的生命美学,诗意沛然地写下这些有情的风景。——饶翔 数不清的浪漫邂逅的“一个下午的延伸”,是乔叶小说中循环的情节模式,向往、幻想、期冀爱情偶然地降临,必然地解救女性漫长的烦恼人生。——李蔚超 盛可以的写作,是以一种诗学实践的方式在表达着她关于我们身体、欲望等各类最原始的“生命感觉”在当代世界曾经遭遇什么、正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未来将何去何从的执着思索。——唐诗人 梁鸿并不止于写“人”,她的目的是通过那些生存形态、生活命运、情感观念各异的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结和故事,钩沉出吴镇人尤其是吴镇青年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变形记”。——曹霞 黄灯“图景式叙述”的意义在于,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轰轰烈烈的日常生活中,对沉湎在个人成功、消费主义等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念的个体而言,这种写作提醒我们留意到个体和时代的关系,留意到一个本质主义的时代,其实正在变为现实。——杨胜刚 鲁敏本人时常将自己定义为“出生乡野,寄居都市”,她本人也确实具有乡野和都市书写的两副笔墨,但不管使用哪副笔墨,属于鲁敏的特质从未旁落。——樊迎春 熟悉塞壬散文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青年塞壬是位故乡的逃离者,直到中年之后,方开始往返于故乡黄石与东莞之间,写下了大量相关故土的文字。——刘军 我想,魏微就属于写出了令人动容的文学之同情的作家。——陈培浩 弋舟几乎所有中短篇作品都是现实主义这棵大树上的果子。——贺嘉钰 从田耳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他比较倾向于通过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来认知和界定所谓的“民族性”,也就是说,所谓的“民族性”一定要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思维方式。——陈天 不只是说石一枫通过陈金芳提出了社会和一代青年所遭遇的精神难题,是一部难得的社会问题小说,更重要的是他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文学方法。——孟繁华 随着跋涉里程的不断延长和漫游年月的逐渐叠增,卢一萍愈发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力——在那万丈高原的褶皱深处,或者飞石流沙的荒原腹地,生命脆弱如飘萍,随时可能被终结、吞没、掩埋。——杨靖媛 此时此刻,面对亨利·菲尔丁的那句话:“这里替读者准备下的食品不是别的,乃是人性。”阿乙当无愧怍。——徐兆正 灰白,是李浩小说的主色调。它是苍凉的暗影。——孙昱莹 小说《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在我看来,是作家张楚具有穹顶标志的一部作品。它既是作家早期写作的有意味终结,又是作家写作旨趣延伸的有益开端。——左马右各 徐则臣小说的灵魂人物或核心人物大多属于浪漫派,而他们所生活的空间或世界,也带有一种浪漫的色彩。花街、北京和耶路撒冷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浪漫的文学地理空间。——李德南
-
流寓文化研究张学松 著,张学松 编《流寓文化研究》第五辑,收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方志、新闻传播五方面的文章,以个案研究为主,对古今中外的流寓作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关汉卿、王阳明、郁达夫、庐隐、萧红、沈从文、丁玲、雨果、黑塞、本雅明等。
-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批评史论王木青 著本书为我们认识通俗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既从历时性角度阐述了百年通俗文学的批评进程,也从共时性角度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方式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多维度的审美批评、文化批评作了全面概括。同时,从社团、流派入手,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既总结出各个时期批评的样貌和特征,又析出主要批评家的个体特点。并且,反思了社会历史批评的不足,阐述了通俗文学存在的本土文化背景,揭示了其与新文学的诸多不同,提出了宜选择更适合通俗文学的审美、文化批评方法。本书从大量的细节中整理出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论据,从批评的变迁中归纳出主流文学与批评不能取代其他类型的文学形式与批评以及克服批评史不公现象等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姚玳玫 著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新文学实践的多元形态:繁复的、多面多层的,砥砺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战”前夕,新文学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它是开放式的,在外部环境规约与内在自守坚持的互动中耦合生成。其价值生成过程也并非清晰的、线性的、充满目的性和必然性的,而是错综的、迂回的、多线头的、充满偶然性和随机性的,一种过程性、细节化、多元互动式的垒建和确立。
-
倪文尖语文课倪文尖《背影》里“我”和父亲的关系究竟怎样?《祝福》中害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围城》究竟是谁围住了谁?这些经典作品,你真的读懂了吗?文学阅读有没有方法?中文系名师、多年参与国家语文教育顶层设计的倪文尖老师,通过对文学史上的中外经典及语文课本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进行精读分析,呈现阅读的趣味和魅力。本书上编为十一篇课堂讲稿与名作解析,从《孔乙己》《背影》《合欢树》到《京华烟云》《围城》,一篇有一篇的角度与技法,实操演练,以文本为中心,从头到尾,从肌理到结构,从行文脉络到作家立场,从内部形式到外部语境……读通读透,酣畅淋漓;下编选取《祝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哦,香雪》等十三篇诗文进行旁批评点,几百条随文批注或提示重点,或设问引起关注,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探索与思考。出入文本内外,深入字里行间,让“倪大红”老师手把手带领你与文本正面对决。
-
宋代闽地唐诗学研究张艳辉 著本书探讨宋代闽地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唐诗的接受及宋代闽地诗话、笔记中的唐诗学观,兼及宋代闽地的唐诗文献整理研究和宋代闽地区私家藏书对唐诗文献的保存。
-
女作家学刊阎纯德 编《女作家学刊·第三辑》是关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评论与研究的理论性图书。著名学者阎纯德担任主编。具体内容包括名家论坛、宗璞专栏、葛翠琳专栏、乐黛云专栏、邵丽专栏、曾镇南专栏、汉学视野下的中国女性文学、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坛、名家研究与文献、作家访谈、作家作品论、作家创作谈、儿童文学女作家研究、少数民族女作家研究、海外华裔作家研究、古代女诗人研究、书评与信息等专题内容。本书对一系列女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深度分析,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
东亚汉字传播史研究 日本卷吕浩《东亚汉字传播史研究·日本卷》紧扣日本汉字传播史脉络,通过汉字在日本各时代传播与演进的统计分析,以及断代描写日本汉字字量、字频、异体及形义关系变化情况,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中国汉字在日本的传播与使用情况,是部国别类海外汉字传播研究的学术专著,具有弥补学术空白的重要现实意义。共有四个大章节、七个附录,以传入、普及、传承和完善为线索,以古辞书为主要脉络,并结合日本金石、木简、古文书等珍稀文献,从字量、异体字、形义关系变化等方面细致地描写各个历史时期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接受、发展情况,以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日本汉字传播史。另外,日本近代汉字政策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关汉字字集,以及明治时代字书对字集的影响,也是该书研究的新内容,使得该书成为一部日本汉字通史。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附录部分所涉及的资料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相关专题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刘心武 著这一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秦可卿的身世》,通过文本细读,集中探究了《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个角色的原型。秦可卿命丧宁国府天香楼,“画梁春尽落香尘”。天香,指的是月宫里桂花的香气,唐朝宋之问有首《灵隐寺》诗,其中两句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用这两句作为本册的书名,透露了秦可卿的真实出身。
-
新民说·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赵毅衡 著《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最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