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人工智能与莎士比亚陈庆本书作者采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析工具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计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作的各种情感值,对情感值进行二次统计分析之后筛选出人工分析的对象,结合认知语言学和人文研究的质性方法,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作的情感表现以及背后的根源。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陈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创新,人工智能的计算与人类智能的相结合实现量化与定性结合的研究范式,将诗歌和诗歌翻译的情感研究从长期的纯思辨型分析范式推向量化定性结合的范式。”
-
对联通论严海燕 著暂缺简介...
-
日本现代文学研究吴艳本书全面、系统地按照历史年代梳理日本昭和时代以来包括平成时代的文学脉络,全书内容分为“战前的昭和文学”“战争时期的昭和文学”“战后的昭和文学”“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至昭和末期的文学”以及“平成的文学”等五个章节。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把握“全面性、深入性、准确性、时代性”的四大原则,力求全面介绍各个时期的流派、思潮、作家、作品以及文坛实态;深入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特征;结合历史背景,贴近时代脉搏,拓新研究领域,掌握文学动态,填补国内关于昭和、平成文学研究的空白。
-
文艺学研究的多元开拓苏宏斌 主编本书收录了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教师的论文代表作,包括王元骧、徐岱、徐亮、金建人、李咏吟、苏宏斌、邹广胜、梁慧等专家和学者共45篇论文,内容涉及文艺学基础理论问题、美学和艺术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等文艺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些论文选题多样,既有对文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文学的本质等重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文艺学和美学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个案分析,从整体上反映了浙江大学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水平。
-
思想型的作家与思想型的学者刘勇、李春雨本书以王富仁的学术思想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思想鲁迅”“新国学”等命题的突破性贡献,总结了其思想视角延展处“作家论”“文体论”“现象论”的学术价值,同时对王富仁出现的学术背景、研究特点和价值影响等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本书不仅可以使读者在多维视野下把握王富仁的思想脉络,而且也为理解现代文学学科的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鲁迅是思想型的作家,王富仁是思想型的学者,以王富仁的学术研究走近鲁迅,以鲁迅的思想魅力反观王富仁,两者的交汇是智慧的交融,也是激情的碰撞。我们期待与读者一起感受王富仁这样一个“思想型”学者的浩瀚的学术思想与饱满的学术激情。
-
行走李怡主编本书是西川论坛2011—2020十年间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纪念集,记录了西川同仁的历次论坛等活动,收录了代表性成果,呈现了李怡等学者提出并共同完善的诸多学术理念,同时也是对这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方面的记录。本书所列教学与学术的情况已经成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案例,属于教育BU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研究课题“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研究”代表性成果以及教育BU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时代的新文科建设”代表性成果。
-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纲徐大军本书以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关系为研究核心,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诱发、影响、交流的过程,指出了二者同源异质、互通互融的关系形态,抉发了互相渗透于二者中的因素。
-
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第九辑易永谊本书以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研究文章为主,收录了国内外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等重要学者的原创文章,是创意写作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重要读本。具体包括创意写作学科史、创意写作教学法、前沿问题、创意写作学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创意写作在中国、表达性写作、海内外动态等九个部分。
-
文化身份论域中的当代学院作家研究余艳暂缺简介...
-
一般叙述学研究伏飞雄 著一般叙述学的叙述定义、基本概念框架与理论建构,需突破经典叙述学的“语言、尤其文字中心主义”的视野局限,其“文字中心主义”可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模仿)与叙述的区分。其实,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属于故事。古希腊早期文化中的故事观念无媒介限制,且与叙述近乎同义,人类的早期故事形态,也多以口述、仪式表演等形式展开,其原生口语文化形态下的演述模式也在后来的文字叙述中留下踪迹。叙述早已积淀为一种经验交流范畴,符号化的日常生活充满各种叙述形态,而叙述作为一种筹划、组织社会生活的智力,使日常生活过程本身具有叙述化的结构特征。本书立足于符号学、媒介学视野,也借鉴了现象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尝试提出了“写作作者”“叙述主体”“主体声音”“符号再现”等新概念,重新解释了“二次叙述”“影视等记录演示类的定性”“演示叙述的框架”“法布拉与休热特”“叙述分层”“叙述与叙事术语的选择”“表象与表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