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非虚构王晖暂缺简介...
-
南方旅居者田颖本书以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她的五部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和《没有指针的钟》。本书将麦卡勒斯的小说研究置于美国南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语境下,广泛运用生平传记研究、空间批评、文化地理学、性别研究、文化诗学、心理分析、狂欢诗学等理论和方法,以南方“旅居者”为研究切入点,从成长论、空间论、性别论和种族论这四个层面,来探寻麦卡勒斯的文学身份归属,以及小说中“南方性”的文学本质和意蕴。
-
春秋笔法与述而不作薛凌 著本书从春秋笔法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分析“笔法”的核心要义及其对经学、史学、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展示其在意义建构范式、表意体系、阐释传统与史学叙事等领域与西方思想的激烈碰撞,试图以此阐明,除借助传统翻译学、史学、叙事学手段外,如何通过扎根中国经学与史学,在西方语言体系与文化架构下呈现中国“经”“传”中的“微言大义”,回应中国史学的基本立场和精神,进而引导西方读者在看似“断烂朝报”式的文字罅隙间窥得中国文化的基本生成与运行机制,抉发异质文化圈间“互识”“互补”的价值。
-
训诂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辞书释义研究周掌胜本书为浙江省社科项目结项成果,以《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这三部使用广、影响的现代汉语辞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训诂原理和训诂方法,结合现代汉语实际,全面系统地抉发和纠正现代汉语辞书在释义、义项、义例等方面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
明清文学与文献杜桂萍,李小龙 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辑始于201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一年两辑,现已出版十辑。本辑由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李小龙副教授主持,《明清文学与文献》在国内学界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刊发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优秀首发学术成果,着力呈现海内外明清文学研究的成果。集刊分为诗文研究、戏曲小说研究、学术札记、文献考辨四部分。本书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自第十一辑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
中外文化与文论曹顺庆本书为比较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全书收录文章30余篇,涉及德国早期诠释学关键文本翻译与研究有6篇,探讨古典诗学“兴象”、何光远《鉴诫录》等文明互鉴研究有9篇,另有10篇文章从博士生读经课程意义之体验与认知、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美学思想述评等方面进行文明传承、跨文化对话等思考,还有8篇文章探讨了西方建筑、绘画等艺术。全书理论扎实、视野宏阔、材料丰富,所选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促进多元文化平等交流提供了学理支持,也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具有积极意义。
-
元椠宋史校记叶左文 著叶左文生前潜心致力研究《宋史》,以毕生精力著《元椠宋史校记》,马一浮曾称叶最精《宋史》。《宋史》凡四百九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传世版本有数种之多,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曾以百衲本为底本,引用叶左文(渭清)《元椠宋史校记》中的校勘成果以为参考。1935年华北事变后,叶渭清回衢州,继续研究《宋史》,并以毕生精力著《元椠宋史校记》,手稿本现存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将已发表于《北平图书馆月刊》的校勘记汇为一书,方便学界使用。本书为影印本,经简单分类、编目,并撰写简要出版说明,为学者研究叶左文及其思想提供了诸多便利。
-
黄侃日知录校记汇本黄侃 著《日知录校记》为黄侃代表作之一。黄侃治学严谨,以“年五十当著书”自律,惜年方五十即猝然谢世,遗稿盈箧,多无定稿。是书系其得旧钞善本,校以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而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称其“校出潘刻为避时忌而删改的文字条目,可补三十三卷本之缺失”。黄侃去世前,将稿本交付高弟龙沐勋校定,刻板蓝印,首有章太炎序,系据章氏手书上版。《日知录校记》最早刊布于归纳杂志,后有中央大学铅印本,仅印两百部蓝印本,版片即毁于日寇。黄侃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今将《日知录校记》的四种本子汇集,予以原貌影印。本书为影印本,并收有张京华《黄侃校勘钞本〈日知录〉始末记》,为学者研究黄侃及其思想,提供了诸多便利。
-
影像的力量胡震,杨帆暂缺简介...
-
宋史校录章钰 著《宋史》凡四百九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传世版本有数种之多。章钰校勘《宋史》以光绪元年浙江书局刊本为底本,据元刊本(洪武本)校勘,补出卷二百九十二《田况传》一叶,计四百字。此叶卢文弨没有校出,明北监本和武英殿刊本亦缺。章钰又校出其他脱误,每卷至少以二十字计,则将近万字。其书稿仅仅以手抄稿本形式存在,原稿已亡佚。20世纪初,顾廷龙曾见过该手稿,即令人抄出一份,本书即此本之影印本。此书选用的校本精良,又逐字比勘,精心雠校,既正史之误,又补史之阙,是历代校勘《宋史》的集大成者,极富价值。本书为影印本,经简单分类、编目,并撰写简要出版说明,为学者研究章钰及其《宋史》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