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梦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盛芳非虚构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思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而不仅仅是一种文类或文体。本书立足于媒介社会学的视野,考察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特征;从政治宣传着手,探讨“中国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传播的内在关联;结合当前国内国际传播实际,从现象入手反思中国故事讲述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文化软实力建构问题。 本书认为,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梦”借助非虚构写作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梦”传播语境中也能得到延伸与拓展,强化其文化参与功能。本书分为引言、主体、结语三个部分,主体有四章,章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渊源、兴起、动因与概况。第二章重点探讨非虚构写作与“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的传播。第三章总结非虚构助推“中国梦”传播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第四章分析“中国梦”视域下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趋势。
-
美学命题的文化学诠释陈元贵 著本书是作者从事美学研究20余年的成果结集,内容涉及美学史、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类学美学、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等多个层面。作者致力于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学研究中的习见命题,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探寻美的规律,并试图对它们予以重新解释。
-
思想史语境下的西方奥威尔批评阐释陈勇著本书是国内外首BU以“西方奥威尔批评”(Western Orwell Criticism)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与一般学术史研究不同,本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奥威尔研究的学术史,而且还进一步从思想史视域对重要的西方奥威尔批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深入探讨了学术史背后的政治诉求和文化政治利用,揭示了其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本书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30多位重要知识分子(特别是英美知识界)的“奥威尔批评”,首先追溯西方奥威尔批评的源头,考察文学批评大家与奥威尔的文学声望在西方确立的关系,然后分别论述西方知识分子团体和个体在文学批评中,如何利用奥威尔的声望来表达自身的学术主张和政治诉求,揭示其对奥威尔进行政治和文化利用的本质特征,内容上主要涉及英国左派、英国新左派、美国纽约知识分子和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本书可供国内奥威尔研究及外国经典作家学术史研究参考。
-
戴维·洛奇文学批评研究王翠著戴维·洛奇一生受过几种重要文学思潮的影响,其著述阐发了不同的批评思想。从洛奇20世纪60年代初接触新批评,到70年代罗曼·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再到结构主义诗学,以及80年代后对巴赫金诗学的运用与接受可以看出,其批评观日臻完善,批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本书深入探究了洛奇批评思想的流变历程及其批评实践的独特之处,挖掘其批评观形成的原因,对这位批评家的批评活动给予综合分析和评价。
-
翻译论许钧本书基于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界和相关学科对翻译活动的多方面探索进行了尝试性的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和学术阐发,是作者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全书分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等七章,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广度。书中探讨每个问题时,都把古今中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引述和点评,后亮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深度。本书梳理出了翻译研究的明晰的理论脉络,提供了丰富、可信和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为国内翻译研究界同行提供了一种学术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的理论教程。
-
陈维崧诗歌研究郭超著陈维崧作为清初阳羡词派的宗主,在词坛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他的诗歌较少被人关注。本书从陈维崧诗歌创作的地域人文背景、陈维崧师友交游活动、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裁与风格特色、陈维崧的诗学理论与批评等角度展开,以陈维崧现存1700多首诗歌为观照对象,讨论并揭示了陈维崧诗歌创作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本书尤其着眼陈维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而极少为人关注的诗歌作品,从而多维度展示出其诗歌创作广师前人而自成一家的本真面貌。
-
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张立群 著本书以“思潮”、“现象”加“理论问题”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新诗40年来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作者本人的“记忆”、“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编,相继涉及80年代诗歌、90年代诗歌、女性诗歌、“新世纪二十年”诗歌现象、诗人创作和“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共五方面内容。在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40年来中国新诗的整体演变及个性特质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显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新诗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结合的特色。
-
明代贬谪诗研究刘英波 著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其感伤的创作基调、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复杂而幽微的特点。研究明代贬谪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的生命形态。
-
骆以军早期小说创作研究张建炜 著本书致力于考察骆以军早期小说创作中身份认同主题的不同面向,厘清其身份认同书写的发展脉络,探索其社会影响及文学根源,呈现其创作中混融了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和探索。骆以军是台湾新世代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其早期的小说创作可从自1993年出版本小说集《红字团》算起,至2010年《西夏旅馆》获得华文世界奖金的文学奖项“红楼梦奖”首奖。这一时期,身份认同是贯穿骆以军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他的身份认同书写以“停格时间”的方式,质疑历史裂变、政治威权对个体生命在身份确认上的伤害,表现现代都市人迷失身份认同方向的悲恸,以迷宫式空间意象的组合叠映,反复建构和拆解家国叙述与记忆,筑造自我生成的“极域”,表达了抵抗被设定的身份,追寻身份认同之真意的决然和坚持。
-
朱彝尊研究清代学术史研究丛书嘉兴市秀洲区朱彝尊研究会编本书收录朱彝尊研究特约及研究会会员文章等。全书分为经学研究、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朱彝尊与嘉兴文脉传承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对朱彝尊重要目录学著作《经义考》的研究,如揭示《经义考》的文献典范意义,考察其中著录的具体条目,或与其他古典书目对比研究,探究朱彝尊的目录学思想等,又有对朱彝尊诗词《鸳鸯湖棹歌》注析,对朱彝尊家世、交游、诗词创作思想的研究等。内容全面丰富,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反映当前朱彝尊研究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