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古代文心论的现代阐释程相占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于探寻传统与现代文论的对立紧张、传承转化等重大问题,从“文艺美学及其元问题”“心本体及其生生底蕴”“文体的形而上学意味”“文心三角的动态诠释”“存在的澄明境界”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心论传统的现代转化途径及转化形态,以此来阐释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重新绽放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结语部分的“走向生生美学”更是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行思路。
-
古代文论中的象喻批评研究王顺娣象喻批评是指以象为喻,文论家用来进行文学理论批评活动的方法。它是我国中国特色、为典型的文学审美批评方法,具有广泛的存在。本书旨在对象喻批评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象喻批评理论内涵的共时考察,包括象喻批评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等,二是象喻批评发展演变的历时研究,包括象喻理论的历时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典型象喻批评的探讨等;三是象喻批评的中西比较和传承研究。
-
拘校道文郜同麟编著本书在比对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敦煌道教文献的形态及复原、道教文献文本生成演变方式、佛教道教关系、道教仪式文范的发展及结构、道教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做了探讨。另外,本书还对前人所做的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目録做了补充和匡正。
-
技术、符号与道德袁芳,孟静本书以“赛博空间”这一数字信息技术时代的概念为视角,聚焦于女性身体问题,从女性身体的技术化、符号化以及伦理道德反思三个层面对赛博空间出现以后的女性身体问题的呈现方式和变化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身体现象展开评述。身体问题是近年来西方哲学、美学、社会学热衷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经历了德性、宗教、科学、消费等时代的书写雕琢和身心二元的压迫后,在当代新科技和媒介技术语境下,身体既迎来了变革和颠覆的新机遇,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在一个真实身体无法抵达却处处“在场”的虚拟空间,女性究竟面临怎样的境况?本书可为从事女性主义研究、身体美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助益。
-
论《朝花夕拾》及其周边朱崇科该书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集中论述《朝花夕拾》,在精读单篇文本的基础之上认真探勘其间鲁迅的情感结构,力图实现以鲁解鲁。下编则是聚焦话语形构与文本互涉。
-
思想史 观念史 编年史夏静此书所收十五篇文章,为作者历年来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这一领域的思考结晶,分“思想史”“观念史”“编年史”三组关键词探讨了诸多相关问题,颇具学术前沿价值。在作者看来,经典阐释者的工作,在于理解并解释过往的思想家,若能“知人论世”“同情之了解”还原复活其思想,或“设身处地”有如他们的自我理解,那便是一种极高的阐释境界。作者还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研究需要在研究视野的更新和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充分兼顾到文学思想史、文学观念史、文学编年史在理论预设、运思路数、方法范式上的长短差异,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多元并取,开创出一条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综合创新之路来。因此大部分文章皆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思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邹建军 著本书研究并讨论了有关文学地理学及其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涉及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文学地理学的术语与概念,文学区的划分与文学史的编写,文学地理学理论对文学产生论的修正问题,地方文献与文学地理学研究,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等。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学地理学的专著,全书分为十二章,介绍了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产生的学术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对文学理论的重要意义。书稿指出,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它既可以作为一门学科,也可以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然后分专章介绍了文学地理学的核心命题与构成元素以及研究对象等。
-
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王玉括 著本书从中国学人的视角,在充分掌握手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非裔美国作家与批评家的重要批评思想,既重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又凸显其与当下美国文化的相互阐发,对全面认识非裔美国文化的丰富性提出了新的思考。
-
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李博寒 著《基于梵汉对勘的语法研究》一书,运用梵汉对勘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东汉支娄迦谶至唐菩提流志的《无量寿经》四个汉译本对梵语工具格、从格和处所格的翻译方式,并以《维摩诘经》为比较对象,考察《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不同时代译本对梵语格变化翻译方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介词短语“于NP”“从NP”和后置词短语“VP时”“NP所”因对译梵语的格变化而产生的特殊用法,考察佛经汉译对“从” “时”和“所”功能演变产生的影响。
-
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气质江逐浪文学对人的影响不仅以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形式直接体现在当代人的“文笔”上,而且文学在长久发展中积累的创作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当代人在各种媒介创作中的创作能力,这是本书?第二部分着力分析的内容。《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气质》的第三、第四部分就在分析文学经验有限的人该用怎样的视角看待文学,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让文学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也理解媒介与传播的意义。 《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气质》共29节,每节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在当代创作中借鉴传统文学经验,如何在视听形象塑造中灵活运用文学技巧,以及如何在文学作品中领悟人的社会责任与媒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