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叙事学研究舒凌鸿,王浩 主编云南大学的叙事学研究,自1997年开设叙事学课程及进行相关研究以来,几乎与中国叙事学研究同生共长。本书汇集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20位研究者的论文,涵盖叙事学理论问题探讨、具体文本的叙事阐释与研究,以及叙事学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延伸与运用。主要内容包括叙事理论探讨、中外文学作品叙事学研究以及民族学、民间文学、电影叙事和图像叙事研究等跨学科研究,呈现云南大学叙事学科发展多元面向的成果。
-
语言与时间的交织戴登云本书是对耶鲁学派的思想史研究。其目的不是对耶鲁学派作对象化的梳理和引介,而是将耶鲁学派文论的范式特征、语言论直观和时间诗学洞见放到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背景中,去考察其形而上学的价值。耶鲁学派所发现的书写的双重性、语言三维与时间三矢的错综复杂的交互发生机制,不仅为化解各种形而上学的疑难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而且初步地开创出了一种发生哲学和生成诗学。在修辞性表达、语言论直观、时间哲学直观等层面,耶鲁学派文论与中国思想、中国文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互文性。把握住这一互文性,将为汉语形态的发生哲学和生成诗学建构打开一扇富于启迪的侧门。
-
鼓楼新悦 寂静的旷野(英)雷诺·温恩 著在前作《盐之路》中,雷诺与丈夫茂斯因友人的背叛失去家园,而此时茂斯又身患绝症。绝境中二人决定进行一场无畏的徒步旅行,在行进中茂斯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二人在异乡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然而,二人新生活充满着挑战:当雷诺的母亲中风入院,命悬一线,作为女儿的雷诺应选择全力抢救还是姑息治疗?身患退行性疾病、一度无法自理的茂斯是勉力完成学业还是就此放弃?面对突如其来的馈赠,遭遇背叛、流离失所的夫妻二人是否有仍勇气再度信任他人,接受陌生人的好意?雷诺又如何敞开心扉,用纸笔与茂斯的疾病抗衡,挽救丈夫的记忆?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对自然的无限热爱,雷诺与茂斯勇敢地拥抱属于他们的生活……
-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董晓霞著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在史料整理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史诠诗”,“以诗证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识的呈现,又将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
-
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评陈斐辑 著,程毅中 题签《唐诗三体家法》是南宋周弼以“诗法”为中心编辑的一部唐诗选本,选诗偏重中晚唐诗。该选本产生后,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汉文化圈影响极大。《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 评》是《唐诗三体家法》的第一次点校、考证和汇评,以台湾藏元刊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精心校勘,考证诗作,全面汇辑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评注,并增加了详实的补注,集注集 评,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完善、全面、精审的“定本”,为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唐诗的传承与接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
凝视集李壮 著《凝视集》为作者近五年的文学评论作品精选集。全书共分为三辑。其中,第一辑:明月潮生,具体讨论了关于青年写作的“折旧问题”、有关“日常琐屑”的一些思考、“南方写作”、“新乡土叙事”、有关青年创作的反思……;第二辑:河汉观星,对具体作家的某一部作品从一个细微新颖的角度进行评价,比如“好故事不等于好小说:评余华《文城》”、“‘上天入地’与巨大的不可解——赵志明论”、“从西郊的屋顶上能望到什么——评徐则臣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荷尔蒙的诗学,或‘不离开’:评路内《关于告别的一切》”、“蛮荒及其消逝:林森小说中的海与人,兼及‘新南方写作’”……
-
此境静者知霍超梁同书(1723—1815)历,位列“清四家”之一。本书涉及梁同书的生平与交游、书学渊源、书法艺术与技艺分析、书学思想、评价与流传等内容,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展现了梁同书的个人特征,较为集中地呈现了梁同书丰富的、独特的书法世界,全面解读了梁同书书法风格形成的渊源等。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侯敏 著本书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体,以中西方文学思潮互动与博弈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厘清其发展脉络,明确其完整谱系。本书采用文献辨析法、文本细读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分析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一方面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创作等文学现象,另一方面闸释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密切关联,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在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本土化过程,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必读书目。
-
多疑鲁迅刘春勇(著)鲁迅先生生前,已经有人说他“多疑”,而鲁迅先生在其文章中对自己的“多疑”也从来都是供认不讳的。本书在“多疑思维方式”的研究基础上,以鲁迅性格中不容争辩的“多疑”事实为媒介,探讨其“多疑”的先天性还是环境使然,以及“多疑”与鲁迅本人的主体建构或自我认同构成了怎样的一种关系;探讨“多疑”个性对鲁迅创作的具体影响,特别是鲁迅叙事作品中“我”与“多疑”的相互关系;探讨“多疑”在鲁迅全部思想中占有怎样的位置,鲁迅作为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探路者”,“多疑”在鲁迅的探索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多疑”在鲁迅世界的主体生成过程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本书在结论中指出,“多疑”是鲁迅所特有的,“多疑”使得鲁迅与众不同。鲁迅观察事物的透澈性,鲁迅在彷徨中仍然持有的那种坚韧的行动力,正是由于他意识到了“人的有限性”,正是源于其对“我思”主体绝对性的怀疑和多疑。本书系在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
-
国际斯拉夫研究视域下的20世纪俄罗斯先锋主义文学王宗琥 编俄罗斯先锋主义文学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传统俄罗斯文学过于注重道德教化的不足,而且赋予新俄罗斯文学以深刻的现代性和丰富的哲学美学意蕴。先锋艺术流派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语言实验和形式探索,拓展了语言的潜能和文学的外延,构建了一幅迥异于19世纪的、美轮美奂的现代文学图景,而研究者则将这幅图景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本书是北京斯拉夫中心召开的国际会议的论文集,本书收入16篇论文,集中介绍俄罗斯的先锋主义在全球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