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历史召唤 时代歌声张立杰、李宝杰《历史召唤 时代歌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纪念文集》手稿收录了来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天地》的30余篇文章,书稿分为3个篇章, 分别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文艺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音乐创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艺术教育”,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文艺工作者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和精神的学习体会与心得,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
-
小学家长不能忽视的那些事赵晓庆《小学家长不能忽视的那些事》为东北育才学校一线教师赵晓庆亲自操刀,打造43个对小学家长们的建议集合,结合了家长自身、亲子关系、全人教育、家校学习、家校合作共五个板块,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角度对孩子的整体教育进行了立体化的整合,全方位打造适合中国小学家长的教育读物,旨在教育孩子从家校两方助跑,两方互补。作者以教师、家长双重身份出发,列出43条具体的建议给孩子家长,结合多种具体的案例并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为小学家长指点迷津。
-
火车上的安娜孔朝晖果戈理、冈察洛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别雷、马雅可夫斯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叶赛宁、布尔加科夫……12位作家的12种命运串联起 19—20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城乡叙事。在俄罗斯漫长而曲折的现代性进程中,从乡村到城市的叙事空间转换构建出一张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网。通过总结两个世纪以来各阶层俄国知识分子书写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策略,本书展示出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俄国其进步之艰难,道路之迂回,正是因为官方与民间、政界与思想界,在“城市与乡村”“农民与土地”“西化与传统”等现代性根本问题中的冲突始终未能和解。而现代人在这冲突漩涡里的觉醒、激情和惰性,反抗、毁灭与妥协,就是典型的现代性体验。火车上的安娜·卡列尼娜,正是这一体验的绝佳隐喻。
-
这样陪孩子阅读才有效王莉 何蔓本书针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问题,从老师的角度给家长以建议,探讨了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计划的制订等常见的28个问题,指出要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和切实的坚持。同时两位老师结合小学教学中重要的整本书阅读概念,给家长和孩子以建设性的指导,对于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
南宋理学家的书画理论与诗学思想杨万里著南宋时期精于书画、诗文的理学家逐渐增多,如胡寅、张栻、朱熹、陆九渊、杨简、袁燮、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是德艺双馨之人。他们有意识地将理学观物思想、格物致知精神与心性修养功夫贯彻于“游艺”之学,力求做到致性理之广大而尽艺术之精微,从而提出了大量别具一格的书画、诗文理论。他们的书画观念与诗学理论构成了具有理学底蕴和共同审美取向的文艺思想。本书主要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文艺思想史的方法理念,对南宋理学家的书画理论与诗学思想作了系统深入的会通研究,同时注意探讨中国思想文化中“道”与“艺”的关系演变以及古代士人“游于艺”的精神传统等问题,以期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资源。
-
文学批评的革命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这部特里·伊格尔顿的最新作品逐一回顾了五位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I.A.理查兹、威廉·燕卜荪、F.R.利维斯、雷蒙德·威廉斯——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于文学批评领域做出的种种关键推进。这五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批评家在充满变革与重生的二十世纪汇聚剑桥,使传统的文学批评焕然一新,担负起对社会现状的道德责任。无论以经历、影响力,还是以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贡献而言,伊格尔顿都无疑是向今天的读者重新介绍这段曾深刻影响他的辉煌时代的最佳人选。
-
价值的颠覆宫昀本书以马克斯·舍勒对现代性的诊断“价值的颠覆”作为切入点,研究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生存困境主题,把握19世纪末至今英国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命运和民族国家的走向,发掘貌似浅薄的文类实验和文字游戏背后所潜藏的巴恩斯对英国及其人民的悲悯情怀。本书以舍勒构建的先验的情感价值体系为框架,研究四部小说中个体的生存困境:追求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时遭遇的自我认知困境,追求平等的正当价值时遭遇的性别困境,追求正义的正当价值时遭遇的族裔困境,以及追求善的正当价值时遭遇的心理困境。分析可见,若能重拾舍勒的先天价值级序,去营造爱、构建爱,或可恢复爱的秩序,重建爱的共同体,进而引领当代人逃离生存困境。
-
乔伊斯的声音[美] 休·肯纳著,吕国庆译《乔伊斯的声音》(Joyce's Voices)是肯纳影响深远的两部乔学专著之一,由吕国庆将其译成中文,附以必要的注释。本书极具穿透力地洞见了乔伊斯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以自然主义开篇,以戏拟煞尾的文类结构。书中揭示了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叙述肌理中扮演双重身份的方式,由此在叙述语境中形成众声喧哗。在这部专著中,肯纳为乔学贡献了一个核心概念:“查尔斯舅舅原则”(Uncle Charles Principle)。这一原则要求:讲述给我们读者的事情只是观察者可能经验的,并且这些事情是按照观察者经验它们的次序被讲述的。此外,经验等同于诸感官不同官能报告的信息。肯纳创造性地穿透叙述肌理的洞见,不但让读者借此从微观语境洞悉乔伊斯小说语言生成的结构特质,而且让读者看清《尤利西斯》所成就的叙述复杂性与叙述深度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小说写作,由此在英文小说史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徐鑫本书是作者在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科普文章和在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讲座基础上撰写的。本书面向刚刚走上学术发展道路的科研新手和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畅谈学术成长道路,总结科研规律。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纵篇,以金庸小说中的“天射神倚”为主线,建立金庸小说的武学体系架构,梳理武学发展史;中篇为横篇,分析金庸小说典型人物的武功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和教训;下篇为外篇,主要论述个体选择对于武学发展的影响。本书**的特点是为金庸小说架设了底层逻辑主线,即武学,从而对个人学术成长和发展有所启迪。 本书可供有志于学术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阅读,也适合作为金庸小说爱好者的读物。
-
批判的限度[美]芮塔·菲尔斯基 著,但汉松 译【图书简介】为何批评家必须揭开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为之祛魅?他们为何坚信文字总在隐瞒某种真相,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揭示未被言说或遭压抑之物?《批判的限度》是《文学之用》《现代性的性别》作者芮塔·菲尔斯基的代表力作,挑战文学研究领域的主导阐释模式——批判,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批判的边界,揭示批判的盲点,引领读者深入思考批判的本质和意义,激发读者挖掘更具创造性与多样性的阅读、批判实践。菲尔斯基将“批判”作为一种文类、一种思潮,通过追踪众多思想家、批评家的经典文论中共有的论证模式,为我们探究艺术作品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路径。菲尔斯基认为批判将诸多可能的阅读模式排除在外,且并不能确保会产出严谨或激进的思想。她提出,文学学者应尝试她所称的“后批判阅读”,无须再如侦探般在文本背后搜寻隐藏的原因或动机,而是要将自己置于文本之前,探索文本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本书中,菲尔斯基妙语连珠,以精妙的论证为读者亲身展现了优秀文学批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