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饮之太和 中国美学名著选讲朱良志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学问题等,各篇后附参考文献,以备研究和拓展阅读之需。本书“选”“注”“讲”兼备,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读本佳作,不仅可以用作高校美学、文学、艺术学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参考,也适用于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12堂小说大师课II李敬泽、徐则臣、路内 等著集结李敬泽、苗炜、小白、鲁敏、邱华栋、梁鸿、笛安、路内、徐则臣、孔亚雷、高兴等国内知名作家,讲解巴恩斯、麦克尤恩、奈保尔、阿特伍德、奥兹、石黑一雄、村上春树、帕慕克、库切、托卡尔丘克、汉德克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小说家。从作家经历与小说文本入手,带领读者深入小说写作的第一现场,捕捉新世纪诺奖作家的创作生态,梳理跨文化写作背后的集体记忆与认同,聚焦女性、家庭、历史、帝国等21世纪的热点议题,重新审视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及其背后的激情与荒谬、矛盾与挣扎,进而洞悉文学在当代世界之功用,重新理解我们所在的时代。
-
以文学为业杰拉尔德·格拉夫 著,童可依,蒋思婷 译《以文学为业》挖掘出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遗忘的、曾经创造了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学体系的理念与争论。杰拉尔德·格拉夫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文化体系的激烈碰撞,以及在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是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文学研究者的观点分歧往往不为本科生所知,没有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人们假定,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老师通过争论得出的结论,却不需要知道产生这些结论的争论。文本不会告诉我们它们要说什么,而为了有效地针对文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学生需要批判性的对话以及批判论证的语言。
-
他异与间距王嘉军本书以“他异与间距”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比较和汇通,文论话语的本土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构建。“他异”即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不以己度人,不削足适履,在西学脉络中,对研究对象作出具有学理性和客观性的探究和评判。“间距”则意味着在充分辨识和反思中西文论和文化之差异的基础上,让它们相互映照、相互激活,并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共通。
-
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张富海“古文”是汉代出现的一个概念。汉人眼里的古文是五帝三王所用的文字,是圣人孔子所用的文字。汉人所谓古文,今日所见材料大致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和汉代经注中的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也有一些不见于《说文》和今存三体石经而可信为传自汉代的古文。《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逐字考察了上述材料中的古文,并与出土文献作对比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汉人所谓古文可以分成两部分,其大部分是六国文字,小部分是非六国文字。属于六国文字的古文的主体是战国齐系文字中的鲁文字,同时含有战国晋系文字和楚文字的成分。非六国文字成分中,有少量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字形,有汉代小学家考定为古文的字形,甚至有编造拼凑的字形。本书共分五章,绪论之外,第二至四章分“《说文》、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汗简》《古文四声韵》中的古文”逐字考察古文字形或用法,第五章分析汉人所谓古文的性质。书末并附单字索引。本书材料丰富,考辨详确,对于了解汉人所谓古文的性质、相关古文的字形及用法、古文经的流传方式、三体石经古文的来源、《汗简》和《古文四声韵》的价值等问题均有所助益。
-
劳伦斯小说的伦理维度研究白雪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在题材选择、语言运用、思想深度以及文体独创性等方面所展现的天赋,一直备受赞誉。文学批评家利维斯认为劳伦斯的创作体现出一种道德层面的严肃性,将其与奥斯汀等小说家共同纳入英国文学传统的体系之中。本书着重分析劳伦斯的主要小说作品,探究其中的伦理维度,勾勒劳伦斯创作整体有关伦理问题的思考脉络。同时,以巴塔耶、列维纳斯、南希等当代思想家的关键概念为框架呈现并阐释劳伦斯小说中的伦理建构变化,及其中所体现的当代性,以此丰富劳伦斯作品的思想性研究,促进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
物之想象程心本书选取六位美国经典作家1880年到1920年间发表的小说为研究样本,以新物质主义研究为研究背景,以“物的表征”和“物的轨迹”为主线,系统梳理和提炼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物质性问题,观照人与物特殊关系的产生、发展、转变,乃至终结,致力于重新思考在美国社会的转折点上,美国文学如何再现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对立与依存。关于物的书写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英国维多利亚文学,多聚焦单个作家和特定的物,还没有出现专门针对这一转折期美国文学中物和物质性的整体研究,也没有在叙事格调的层面将其作为时代精神的触突,从文化历史和文本细读的联系中去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的特点即汲取前人研究的经验,以“物我之间”为研究主题,目的是进一步揭示在美国社会的转折点上,文学作品中不断扩大的、复杂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展现物的力量、活力和不确定性。
-
尚未完成的历史张宇奇 著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发出一个时代的先声,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的关注和人们的思考。本书作者精读了茅盾的《子夜》、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透过中国新文学代表作品中的点滴细节, 在史诗般的文学叙事中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中国的百年巨变。作者特别围绕“封建与反封建”这一主线,对历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并将其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再思考,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
祝鸿熹文集祝鸿熹本书为《浙大学派语言学丛书》之一,包括《祝鸿熹汉语论集》、《古汉语常用字词新解百题》、《古代汉语三百题》三种。其中《祝鸿熹汉语论集》为语言文字学方面有重要影响的论文结集,主要收录祝鸿熹先生1970年代末以后发表的论文,酌收若干篇普及性学术文章;《古汉语常用字词新解百题》是古汉语普及读物,从古汉语常用语词的辨识、解析入手,联系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熔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代汉语三百题》亦是古汉语普及读物,以问答形式介绍古代汉语的诸多基本知识,为学习古代汉语提示要点、解释疑点、辨析难点,并提供学习方法。
-
诗与哲学之间冯庆本书是一部以“文学理论”这一学术现象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史著作,旨在通过批判性审视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文学理论”诸学术现象,分析其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偏差,从而探寻一条重返文明传统、立足自身经验的“理论”之路。本书主要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思想史中的‘文学理论’”,第二编为“言语的力度和尺度”,第三编为“古典感觉与现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