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符号学思想论王铭玉 著《符号学思想论》全书是依照“国家—流派—代表人物”的总体研究思路,采取归纳、描写和对比的方法,对法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符号学思想进行分章研究。在每个“符号学王国”的研究中,又以时间为线索,探索该国符号学思想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后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符号学思想进行挖掘和评介。全书共分为:前言、章法国符号学思想、第二章美国符号学思想、第三章俄罗斯符号学思想、第四章中国符号学思想、中国符号学的理论依归和学术精神(代结束语)等六部分。 在中外符号学研究界,本书首次以专著形式对法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符号学思想渊源、主要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介;以往的同类研究多在符号现象上下工夫,在思想体系上鲜有成果,本书将在此方面填补国内外空白。
-
初唐诗格律演变研究李斐 著《初唐诗格律演变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言》,就研究现状、意义及研究材料、方法、特点等进行回顾、论述。第二章《初唐诗格律及其流变》主要考察初唐诗格律的流变及形成原因、过程。第三章则列举初唐诗格律中的特别现象,如首句入韵与出句平声非韵现象、音义参差现象、王梵志诗歌异调通押现象等。第四章为结论章。第五章《余论》收录了三节内容,如《王力诗律补正》,以为正文的补充。
-
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换中的文学性研究王凤 著“文学性”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其内涵和意义由文学理论范式决定。语言学范式中,文学性是文本固有的和内在的特性,表现为语法、技法、形式或结构等客观层面。现象学范式中,文学性指文学的意向性,是一种主观建构的产物。修辞学范式中,文学性指修辞性,内在于文本之中,决定着文本和阅读的意义。文化学范式中,文学性指范例性,指文学处于理论普遍性与文本具体性之间的某种特殊功能或用途。随着当代文学理论从语言学范式到现象学范式,再到修辞学范式,*后到文化学范式的发展,文学性的意义经历了一个从学科意义到经验意义,再到修辞意义,*后到理论意义的不断建构与重构的过程。
-
语用和语义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冯彤,杜军,殷明月,管静 著发展中的语言学可以更好地解释发展中的翻译研究中有关语言本质的核心问题。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是语义和语用。本书将翻译研究重新回归语言学,用语用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译者角色、翻译功能、翻译策略、翻译单位、译语演变、翻译与文化建构等。
-
孙逊学术文集孙逊 著《孙逊学术文集》是孙逊先生生平学术文章的结集,全书共五卷:第一卷《红楼梦脂评初探》,第二卷《红楼梦文化精神》,第三卷《中国古典小说探究》(附录《董西厢和王西厢》),第四卷《明清小说论稿(增订本)》(附录《金瓶梅概说》),第五卷《东亚汉文小说论集》。孙逊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代名家,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尤其是红学与明清小说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小说与都市文化、域外汉文小说等方面深有造诣,成就卓著。全书近两百万字,集孙逊先生学术文章之大成,全面反映了孙逊先生在各学术领域的观点与成就。
-
灵光的消逝梁鸿 著《“灵光”的消失: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充满“灵光”的文学正在消逝,不仅仅指文学中乡愁、大地及与之相关的神韵的消失,也是指心灵在逐渐丧失对这一“风景”感受力。这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的转变,许多被遮蔽的茅盾显示出来,使我们看到了复杂、喧嚣、共生的当代现实。作者借助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从家族小说、女性身份、乡土文学等不同切入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做了深入的评述。涉及的当代经典作家有王朔、毕飞宇、王安忆、林白等。
-
唐·德里罗小说中战后美国的文化记忆研究陈俊松 著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唐·德里罗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关注美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称得上是战后美国的“记录者”。《唐·德里罗小说中战后美国的文化记忆研究》以文化记忆研究为理论框架,对德里罗的4部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聚焦这些作品在再现历史、唤起回忆、重构文化记忆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唐·德里罗小说中战后美国的文化记忆研究》为解读德里罗的小说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凸显了德里罗作为战后美国历史“记录者”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小说在建构战后美国文化记忆中具有的独特作用。
-
都市包晓光 著本书系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新农村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课题成果,由包晓光教授主编。本著聚焦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来首都城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中心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首都在新型城镇化、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进程中,世界城市建设与文化生态资源保护、首都城乡结合部文化生态、首都城市文化特色管理、首都社区文化建设、首都新型城镇化与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休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语境下京-张文化共享模式、京津冀城市群文化与艺术园区发展模式等问题,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首都文化建设几个重要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本著紧跟时代脉搏,思考首都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宋代文学评论曾维刚,刘京臣 编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了“国际中青年学者宋代文学研讨会”,编成本论文集。主要内容:一是文本与思想、生活。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探讨《原道》在9至13世纪的经典化历程。北京大学张剑分析了经典文本《岳阳楼记》的逻辑断裂与情怀超越。复旦大学朱刚据明刊《乌台诗案》审刑院本重新考察苏轼“乌台诗案”的审判经过及结果。厦门大学钱建状从爱好、使用、赏鉴、交往、创作等方面讨论宋代文人与墨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京臣以CBDB、中华寻根网为例,讨论大数据视阈中的明清进士家族研究。二是文本与文体、文献。北京师范大学谢琰讨论《中庸》在唐宋时期升格为“四书”之一的文学文化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成玮探讨欧阳修《诗本义》与宋代新《诗》学的内在张力。大阪大学浅见洋二从“公”与“私”的角度讨论苏轼书简(尺牍)的存在形态。复旦大学侯体健讨论文天祥《集杜诗》,揭示其三重文本张力下的“诗史”建构。
-
晋唐山水美学研究雷礼锡 著本书围绕两个领域探讨晋唐山水美学,一是代表自然美的山水审美观念,二是代表艺术美的山水诗。全书分四章探讨晋唐时期关于自然与艺术相互融洽的山水审美观念及其成因、成就、特点。章回顾先秦诸子时代山水美学成就,探明晋唐山水美学发展的重要路标。第二章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思想碰撞推进了自由意识与自然心性观念的发展,阐明自由与自然的关联及其实现方式。第三章进一步探讨晋唐时期自我与山水遇合的审美生活时尚及其形成的艺术新观念。第四章主要分析晋唐时期山水诗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探讨其诗意栖居境界与演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