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楚辞学 第27辑中国屈原学会 著《中国楚辞学.第27辑》收录了2017年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的论文精选作品,包括屈原作品研究、屈原思想与精神研究、屈原精神研究、宋玉研究、楚辞学者及楚辞学者著作研究5大部分, 屈原作品研究和宋玉研究范围涉及屈原作品的创作时地、篇目、名物、艺术成就,以及宋玉作品的意象、真伪、文化智慧等多方面内容;屈原生平、思想及其精神影响,以及屈原与地方文化及民俗现象,展开激烈讨论。对屈原及其相关作品研究的传统问题,学者多运用新材料、新思维、新方法进行研究,新见迭出;屈赋的文学影响与赋体文学、楚辞域外传播等内容,来自日本的诸位学者以新的视角解读屈赋及赋体文学作品,并就日本学人的楚辞研究著作和日本辞赋体诗歌进行介绍。楚辞的域外传播这一议题,则围绕着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展开,各位报告人以国际化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屈原及楚辞学研究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新进展、新成果;楚辞学史分别对司马迁、王逸、洪兴祖、朱熹、王夫之、李光地、戴震、陈廷焯、梁启超、林庚等历代楚辞学人及其研究特色与成就进行了论述。
-
文艺美学元问题研究谭好哲,孙媛 等 著该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相关内容曾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全国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全书以中外文艺美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探索为理论语境和思辨基础,以美学、文艺学、哲学以及当代解释学的交叉融合为方法诉求,将审美价值的生成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属性和文艺美学研究的元问题。以此为学理建构的起点,对文艺美学元问题与文艺美学的元范畴和文艺活动的起始根源的关系、文艺美学元问题与文艺美学体系建构的关系、审美价值在文艺活动过程中的动态显现等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和阐发。此外,该著还从元问题视域对中外文艺美学史上的一些经典性理论做了研究,力图将问题的探讨和经典理论个案的解读有机统一起来。该著的出版对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深化将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西域历史与文献论丛吴华峰,施新荣 著“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丛刊之一,以塔里木盆地为核心,包括其周边邻近地区的亚欧内陆地带,是中国历史上习称的“西域”。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传世典籍中,它的指称和面积都有所不同,但以新疆这一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地域为中心,则是毫无疑问的。独特的地缘决定了西域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对话的十字路口,也注定了西域———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要为人类创造出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西域历史与文献论丛》(第三辑)汇集中心成员、以及与中心相关专家学者近期发表过的西域历史和文献方面的重要文章,既是中心成果的集中展示,同时也能够反映出西域文史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
-
高氏女书校勘研究谢燮本书聚焦高氏女书这一代表性的女书文献,并对其进行系统地校勘研究,包括校勘整理、逐字标音、对译,以及难词、难句的注释。本书所选的高氏女书文献七十余篇,包含了书信、抒情诗、叙事诗、祷神诗、哭嫁歌、歌谣、谜语、译文等女书文体的全部类型。读者可以从原文入手,看到女书形、知道女书音、了解女书义,掌握到原汁原味的女书。
-
契诃夫论文学[俄] 安东·契诃夫 著契诃夫的小说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直面现实的笔触,他摒弃语言的雕琢,重视文字的简练,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本书直接反映了契诃夫的文学创作观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契诃夫给友人、家人书信中和文学相关的内容摘选,以日期为顺序编排;第二部分根据同时代人回忆录中所记载的契诃夫的文学观点选编。通过这些信件和,我们对契诃夫本人和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以及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文化氛围都有了一种全景式、沉淀式的了解。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研究王卓 著本书主要采用跨学科的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同时将文本细读与跨文化研究有效嫁接,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分析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本专著首先简述生态批评的历史渊源,重点探讨生态文学的概念,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生态文学的思想文化基础,英国生态文学的开端与文学基础以及英国生态诗学取得的成就。其次,对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的源起与发展进行介绍,分析了英国玄学诗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哲学渊源。再次,分别从主题、语言与思想、意象、巴罗克风格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英国玄学诗歌理论体系的特点、风格特征及艺术特色。随后,基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共通共融属性的基本观点,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对邓恩、赫伯特、马维尔、沃恩、赫里克这几位代表性玄学诗人在诗作中体现的自然观、环境意识和生态思想进行尝试性研究,揭示其诗作反映的人与自然、文学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分析了英国玄学诗歌在生态文化思想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阐释二者之间的契合与共鸣。
-
阿来研究陈思广本书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学术论文集,收录文章20余篇,收录文章的作者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本书主要围绕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云中记》《以文记流年》展开论述,兼从整体论述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由此引申出藏族作家作品的民族史诗的援用,藏族女性作家女性主义的独特表达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新颖贡献。这些文章基于文学分析,探索阿来及相关作家作品中的文化特质及其传承,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丰富面貌。
-
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矫雅楠孔子学院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从传播的视角看,孔子学院的“平台”定位以及“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阐释,说明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践行多元文化理念方面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建构了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对话和文化共享的中间环境,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本书从传播的视角切入,以媒介环境学和普通媒介学为理论来源,运用基于结构和平衡的方法论路径,在对媒介概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论证孔子学院媒介属性,分析其媒介功能.
-
《水浒传》诠释史论张同胜本书以《水浒传》的诠释史为研究对象,在哲学诠释学的透视之下,从本体论的维度全面解析中国古代在伦理道德文化背景下、现当代在西方思想理论影响下对这部小说的评点、阐释和评论,展现了《水浒传》文学文化意义的生成与嬗变,探讨了此在性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
汉晋之际文士流徙与文学研究李剑清 著本书从文士流徙、文学地理空间格局分异和重组的文学地理学视角,考察了汉晋之际三次文士流徙潮流的历史过程、流徙性质、流徙路线以及流徙原则,揭示了文士流徙引发了汉晋时代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具体而言,大规模的文士流徙改变了地理区域政治力量的比例关系,建立对峙政权,保境安民,一定程度上重建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生产;文士流徙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异与分化。大规模的文士流徙,既增加区域社会的人口密度,也改变了社会资源的占有率,社会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社会阶层分化;文士流徙既加速了华夏农耕区内部的不同区域文化接触与碰撞,也加速了游牧文化区与华夏农耕区的文化接触与碰撞。随着文士流徙的消长变化,文学地理空间格局也围绕“中心—边缘”不断分异、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