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路在脚下张红举,魏清福本书在梳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展,以及中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沿革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主,介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存在问题、治理任务,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进行浅析,阐述了很多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河湖水生态治理的市场模式及流域水生环境治理实践,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
碳排放、空气污染物减排和协同治理研究董锋等中国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空气污染控制的国内压力,而且面临碳减排的国际压力。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本书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空气污染物减排以及二者协同治理展开一系列研究。在写作上,本书主要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碳强度敏感性和时空异质性,研究雾霾的驱动因素和治理绩效;其次在此基础上探讨碳排放和雾霾的治理策略,探究碳排放、雾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最后研究温室气体和雾霾协同减排以及协同脱钩效应。
-
废弃塑料在超临界水中的资源化利用金辉全书共五章,首先阐述了废弃塑料的危害、传统处理方法的弊端、超临界水处理技术的原理、超临界水中废弃塑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材料种类及表征、实验方法及流程、产物的分析方法。随后从超临界水气化、液化、固定二氧化碳、污染物共气化、制备疏水材料等多个层面出发,对多种热塑性和热固性塑料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进行剖析。最后对国内外的塑料处理政策进行总结,说明了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
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手册李涛,王庆,孙岳 等本书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实践中的主要技术,在定点垂向剖面水温实时监测装备试制、遥感数据规范化反演、背景温度有效提取技术研发、数值模拟关键参数取值优化的基础上,对背景温度提取、现场监测、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结果核验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
工业固废基充填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刘泽,王栋民,孙星海本书涉及多种大宗工业固废协同制备充填材料,该类充填材料相对传统充填材料,是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协同激发的原理,产生胶凝特性的可控低强度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充填材料的概念,矿井充填胶结材料技术的研究现状,矿井充填胶结材料用大宗工业固废的理化性能,矿井充填胶结材料配合比设计、早期性能和长期性能,矿井充填胶结材料的管道输送,以及一些典型工程案例。
-
第一卷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产业布局和城市群建设战略研究王金南等本书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排放空间集聚特征与环境风险水平进行系统评估,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空间分区与管控措施。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产业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以及产业布局优化的战略建议,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城市水安全管理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研究尹雪,王磊,黄毅 著《城市水安全管理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水安全领域的相关经验及技术,在总结我国一线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判国内水安全领域具有的国际合作基础及优势。作者调研了蒙古国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析总结了各国水安全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管理方法与技术需求,并且详细分析了各项技术方法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和适用范围。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水安全技术评估方法,应用于马来西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巴基斯坦“海绵城市”技术以及伊朗海水淡化技术,为我国向各国技术输出提供参考。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安全问题和技术需求,建立水安全管理方法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提出技术输出风险防范策略,推进我国水安全领域“走出去”的宏观战略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
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张震,李曼,王鑫,何立环 著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绘就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但我国经济总量和增量仍在持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依然处于高位,带来的环境压力仍然十分巨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补齐短板的关键期。定期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法定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为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底数采取的一项重大国情调查。全面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对于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已经于2020年圆满结束,普查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与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束后开展的动态更新工作不同,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通过数据衔接、制度衔接、方法衔接等方式实现了《排放源统计调查制度》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程度的承接,制度得到良好运转,方法体系行稳致远。在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领域,普查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经验非常值得保留和推广,《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的撰写团队全程深度参与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至今回想自2017年开始的普查工作经历,仍然怀念普查工作者们的工作激情、奋战斗志和不惧困苦的决心与勇气。通过出版《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希望能够将监测总站团队普查工作的经验和思考记录和保留下来,或许会对环境统计工作者甚至是后续污染源普查工作者提供借鉴。
-
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党晋华,王林芳,韩文辉,赵颖 等 著生态环境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且需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水生态环境问题诊断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不仅应关注流域水体水质、水量,陆域生态系统结构也极为关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综合性框架,定义了主要的因素、标准和方法,发展了用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模型和相关方法,对各类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流域水体污染物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污染物,尤其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求加强新污染物的环境调查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以及排放控制与治理。因此,在关注流域水量、传统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对新污染物风险评估、陆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关注,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以汾河流域为例,诊断其水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技术模式。汾河是山西省第1大河,流域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4,汾河被称为山西省的母亲河。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健康问题严重制约、影响着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汾河流域保护与治理,是山西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中做出的应有贡献。《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十年来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工作得到了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汾河流域雌激素等内分泌干扰物及其生态风险控制研究”(2013011040-7)、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汾河上中游流域生态健康状况研究”(20150313001-2)、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汾河水库上游氮迁移特征及氮源解析研究”、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汾河流域水环境问题诊断及水质目标保障技术研究”(201803D31211-1)及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汾河流域磷污染来源解析及处理技术研究”的资助。
-
区域战略环境评价和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傅泽强,黄哲,邬娜 等 著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是对政府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上的技术支持,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开展战略环境评价是全面提升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水平,探索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从源头上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和影响,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短板,夯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区域战略环境评价和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以包头市为例》分上下两篇共10章,其中上篇分为6章,下篇分为4章。上篇为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包括:评价总则,区域发展战略解读与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资源与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分析,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评估等;下篇为中长期绿色发展战略,包括:“三线一单”总体方案、产业生态转型发展战略与对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战略与对策、绿色发展保障措施等。《区域战略环境评价和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以包头市为例》可供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研究和管理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