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自然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李明辉,杨忠芳,夏学齐 等本书根据四川省广安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灌溉水排灌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评价指标、权重阈值、等级划分等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不同用地类型主要生态功能的适宜性分级为主要评价内容,以科学量化和有机融合各评价要素为主要手段,查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限制因子与优势因子,进行自然资源开发适宜性分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区域规划,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空间规划与脆弱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建议,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
-
含泪远去的海岛蓝虹著《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是中国人民大学蓝虹教授关于碳中和的科普散文集。蓝虹教授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畲族生态环保专家,求学之路从大山到北京,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到纽约大学,并先后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从事生态环保工作。她很骄傲地说,她是生态环保卫士,走遍千山万水,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碳中和是生态环保非常核心的议题,蓝虹教授努力运用碳金融技术、工具和手段推动实现碳中和,并出版了有关碳金融的系列教材和专著。但正如《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序作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得主解振华先生所说,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落实在国家层面,更需要深深根植于每位公民的责任和意识之中。所以,关于碳中和的科普教育十分重要,运用生动有趣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民众了解碳中和相关知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蓝虹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长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亲身经历,运用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的碳中和故事,让我们警醒,认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也向我们展示了碳中和的行动,使我们对人类实现碳中和充满了希望。从“‘哭泣’的地球”到“碳中和的‘前世今生’”,再到“碳中和我们在行动”,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碳中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得碳中和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生动,贴近我们的生活。作为一名畲族女教授,她对故乡山水、风土民情的深情眷恋使她拥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和视角,在看待全球化的碳中和问题时多了一份情感流露和人文精神,这正是她本人和《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的独特与难能可贵之处。
-
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杜慧滨本书是作者在环境经济与管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教学基础上完成的。针对生态环境数据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特点,本书提出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评估方法体系。该套方法体系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扎根理论、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和准实验设计等方法,对典型环境政策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本书以大气污染防控政策为例,介绍该套方法体系在政策发展现状分析、特征识别、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评估、环境—健康—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及区域间协同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在产业转移、能源优化、信息共享和资金补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大气污染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书提出的方法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能够广泛应用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政策评估。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文字表达深入浅出。
-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理论及实例剖析罗隽等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确定生态环境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恢复措施,量化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过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加大环境违法惩处力度、解决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违法容易守法难”、打破“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的重要方式,也为法院判决环境违法案件提供定量依据。目前,我国评估机构使用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不一,鉴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鉴定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难以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司法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和可靠依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理论及实例剖析》旨在综合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各类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件,梳理各类型案件的关键技术与评估难点,为完善我国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鉴定评估方法提供参考。
-
当我们对野味说不时,我们在说什么吕植,肖凌云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大熊猫、雪豹等旗舰物种的保护。随着非典的出现、新冠病毒的肆虐,人们才发现,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珍稀野生物种,它还包括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禁止等方方面面。《当我们对野味说不时,我们在说什么》始于2020年作者们对野味风险和野生动物管理问题的探讨和思考,结合多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经验,深度探讨了野生动物与人类复杂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恰当态度和行为,并希望借此帮助读者捋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和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建设中来。
-
从宝藏之地到国家公园刘馨浓出于动植物、环境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大都受到严格限制,使得保护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何实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是一个世界性的挑战。雪豹保护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区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观赏雪豹为主的自然体验活动是个被三江源国家公园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活动,是在国家公园中人与野生动物的新相处模式的一种开创性的尝试。这种尝试究竟给当地牧民带来什么变化?《从宝藏之地到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猫谷”生态旅游特许经营试点社区影响研究》就这种生态保护创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对社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回顾,其成果为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促进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实践基础。
-
人天之际朱子云,申小莉,吕植在生态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生态知识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其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团队以生态保护为视角,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相结合,选取青海三江源和四川甘孜州为研究基点,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圣境、神山圣湖和当地居民的行为(狩猎、牧业、虫草采集)入手,通过对野生动物分布、鸟类分布、草场变化、虫草采集管理等具体研究项目的分析,探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生态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
-
内蒙古废弃矿山正生态环境效应赵振光本书详细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废弃矿山正生态环境效应开发利用理论、途径和工程实践。第一章概述国内外关闭矿山现状、废弃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需求和政策指引,重点介绍国内外关闭矿山开发利用的历程和现状;第二章介绍国内外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典型案例;第三章阐述内蒙古自治区关闭矿山环境现状、正效应开发利用途径和方法;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内蒙古自治区关闭矿山生态服务正效应开发利用实例、矿山土地与地下空间正效应开发利用实例、矿山清洁能源正效应开发利用实例、矿山文化科普旅游开发利用实例、矿山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实例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关闭矿山正生态环境效应开发利用工程的历程和开发利用效益。
-
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王昊,张迪,吕植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
平武故事张晓川 等,陈艾,冯杰,彭晓韵,吕植平武县素有“天下熊猫县”的美誉,与全国其他熊猫栖息地一样,平武的熊猫保护同样面临着来自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巨大威胁。虽然国家建设了保护区,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科学家通过保护项目参与保护,为熊猫的保护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熊猫栖息地退化的趋势难以扭转。《平武故事:与熊猫为邻》通过作者团队从1996年开始,在平武县尤其是王朗自然保护区域周边社区开展的一系列将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的开创性尝试,见证了平武“与熊猫为邻“的故事不断翻开的新篇章。《平武故事:与熊猫为邻》将基于平武熊猫保护的一部分科学研究及实践整理成书,通过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熊猫和谐共生的途径,为平武县熊猫保护乃至全国的旗舰物种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