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成长
-
解放孩子的潜能(英)洛森著;吴蓓译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也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本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走路、说话和游戏,节奏对儿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该在何时上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青春期问题等。作者告诉我们,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来滋养、培育与启蒙孩子,创造出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tlcatlorl)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鲁道夫·斯坦纳(或译为史代纳)在德国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截止到2000年,全世界共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77所完整的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1706所独立幼儿园,549所成人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华德福学校的毕业生中,有挪威总理斯托尔滕贝格、德国内政部长席利、美国运通公司CEO谢诺尔特、著名作家米歇尔·安德、赛车冠军费豪、电影明星娜塔莎·金斯基等。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德国前总理科尔、德国前外交部长根舍、德国教育文化部长何曼雅、实用计算机之父汉茨·尼克斯道夫、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电影明星保罗-纽曼等人则把他们的孩子送进了华德福学校。在中国大陆,德国人卢安克最先在广西农村推行华德福教育,曾赴英美学习华德福教育课程的吴蓓、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也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了华德福教育的实践。
-
苹果不酸刷刷这两本书,就像一级铺满鲜花的台阶一样,从心理和生理方面,给我们提供一种体贴而又细致的帮助。为了避免空间的说教和知识性读物的枯燥给大家带来的阅读上的不舒适,作者采用了小说的写作手法。如果我们习惯于阅读校园的幽默小说,那么它应该很对你的胃口。它将知识性和文学性巧妙地进行了嫁接。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很有意思的量,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他们是双胞胎。作者从不同的性别角度,对男女的心理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更多的时像,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的心理和生相互作用之下的行为。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或者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能够得到这方面的帮助。或者因为我们羞于启齿难以求助,或者为大人根本意识不到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变化,所以,我们一直在黑暗中穿行。这是可悲的,也是无奈的。所辛的是,这两本书像盏路灯一样,给我们幽暗的心灵之路和生理之路提供了一些光亮。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已,那么一切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从大的意义上说,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来自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对这个世界作出判断。而后采取符合自己判断的行动。
-
每天进步一点点2吴章鸿 著一个普通少年从中不断汲取强大动力,成为杰出青年的成长见证。曾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做精彩人生报告的吴章鸿女士向你进一步揭示从平凡到卓越的奥秘。这本书可能不是为你特意编写的,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认为这就是他们想看的。这是一本浓缩人生精华的节,也是一本饱含浓厚母爱的书,更是一本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寄予殷切希望的书:一个艰难下岗工人,一个贫苦的单亲妈妈,一个负芨东欧学习钢琴的16岁孩子的普通母亲,为了远离身边的年轻孩子不误前程自强自立,不被花花世界的销蚀斗志,在含辛苦茹苦的打工之余,通过网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孩子发送“每日一信”。这些充满母爱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在异国他乡慢慢长大,几年过去了,昔日的中学生成了“来自中国的钢琴天才”,成了被中国使馆誉为的“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看更多]
-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彭嘉陵当前,孩子的教育已经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不少家长却不知如何才能帮上孩子的忙。本书作者彭嘉陵以培养女儿的切身经历,告诉读者,家长自己就能帮助孩子: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孩子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家长是完全可以帮忙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家庭教育的几种方法,如应让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尽情玩耍;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帮助比请家教好得多;在节假日,让孩子走出去放松心灵比无休止的补课要好得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在书中直面自己的教育失误,如:启蒙教育没有计划,不够系统,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较弱学科没有认真对待,致使弱项一直较弱;没有特意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待人接物等,为家长们提供了值得记取的教训。使这本成为既是家庭启蒙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读物。本书试图结合南南的成长历程,以及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实践,探讨早期教育和素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同时,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家长毋须花费太多工夫,就完全可以、也能够帮助孩子取得学习进步,并帮助其思想成熟,健康成长。
-
教子有方刘超平 编著《教子有方:父母给孩子的幸福人生书》会告诉广大父母们如何在孩子20岁之前帮助他们养成诚实、俭朴、独立、责任、礼貌、快乐、合作等价值观。身为父母,一定要明白未雨绸缪的意义;身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身为父母,一定要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身为父母,一定要追求享受成功教育的乐趣。孩子是一片新开垦的沃土,收获什么果实决定于父母为他们播下什么种子;孩子是一幅洁白的画布,描绘什么蓝图取决于父母教给他们什么技巧。呵护孩子,造福人类,父母是未来希望的奠基石,用你的价值观引领孩子走最正确的路,价值观含量的多少,就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价值。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是孩子的幸福也是父母的骄傲。这是一本塑造理想与信念的书,这是一本给孩子幸福人生的书。《教子有方:父母给孩子的幸福人生书》协助家长用多种方法、分步骤、有针对性地解决每天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并正确引导、培养、教育下一代。
-
神奇的学习张会祥 著2005年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奇迹诞生了,10岁儿童张炘炀在他的父亲的辅导下,经过连续跳级,以5年的时间学完了12年学制的中小学课程,成为建国以来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现象”引起了CCTV、凤凰卫视等数百家媒体的关注,其父张会祥在本书中全面详尽生动地回忆了培养“神童”的经历,总结出“框架学习法”“量化为先词汇巩固法”等学习经验,解答了社会人士的各种质疑,并对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的语言是大白话式的,用顺口溜来总结家教经验,道理质朴,亲切感人,对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启发性。...
-
杰出是培养出来的孙利强生动的教育故事是父母们最好的教育模式及灵感的源泉,用培养名人的方法去教育子女,孩子们一定会成为佼佼者,拥有成功的人生。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拥有成功的人生,与他们特殊的家庭教育有关。杰出一定是培养出来的。每个人生下来都差不多,都具有成为天才的可能。如果孩子们长大以后没有获得成功,那么肯定是父母们的失职。“子不教,父之过”。这是一本父母与孩子可以共享的绝佳读物,父母们能从中获得教育子女的精炒方法,孩子们能从中获得以名人为榜样、努力上进、不懈追求的动力。如果你渴望拥有成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希望你的子女成功、幸福,那么,请认真地阅读此书,它会让你的心灵震撼,告诉你成就辉煌人生的奥秘。很多父母驰骋商场、投资股票及各种实业、努力工作、含辛茹苦,只是为了让子女过上健康快乐富有的生活。其实,投资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卓有成效、一本万利的投资。而且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授人以渔”式的投资。
-
做好父母这件事孟迁做父母不是可以一厢情愿的事,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父母最想给孩子的,未必是对孩子有利的;父母最想对孩子做的,未必不是妨碍孩子的。对孩子听之任之自然不可取,干涉太多又会起到反作用,那么,合理的界限在哪里呢?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感到困难是因为“不会”,感到茫然是因为“不懂”,力不从心时,不妨读读《做好父母这件事》。...
-
30岁当妈妈王剑丽 著本书由妇产科权威专家翟桂荣医生亲自作序,摇篮网隆重推荐。全程陪伴你十个月,与你一起体验甜蜜与喜悦!本书详细记述了作者妊娠前的准备及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的各个环节,和从心理、生理方面的自我调节,面对妊娠早期的孕吐带来的痛苦及勇敢的坚持;在怀孕四个月后产前检查过程中对宝宝的担心;宝宝对妈妈的反应带来的欢乐;分娩后宝宝给全家带来的欢乐与幸福无不渗透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令人为之感动。如果你打算做妈妈,你应该读读这本书,知道自己孕期产后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如果你打算做爸爸,更应该读读这本书,知道自己身边此时最爱的人都在或正要经历什么;如果你的朋友想做妈妈,请向她推荐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她此时最需要的亲密朋友。《30岁当妈妈》给准妈妈们许多启示、借鉴和经验,准妈妈和准备做妈妈的女性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参考和帮助。
-
别跟孩子过不去张雅文 著“叛逆”是渴望独立的信号“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之言。是的,孩子的任性和叛逆是现在许多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许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当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听话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对父母的话语“惟言是听”,而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这时候,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懂得及时沟通,及时了解,仍然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很容易使孩子听不进去,也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从而使矛盾不断升级,变成和父母对着干了。前不久,一位在北大中文系当教授的朋友和我聊起了他家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今年刚满17岁,正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为了使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朋友为孩子找来了三位辅导老师,分别对孩子的“语数外”进行课外辅导。谁知,孩子根本不听话。每当辅导老师登门授课时,他家的孩子对辅导老师爱理不理的,有时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外面上网去了。弄得登门的辅导老师来过几次后,就再也不愿意来了。眼看高考即将临近了,朋友便来找我和他家的孩子谈心。下面就是我和他家孩子的对话:“你能理解父母为你请辅导老师的用心吗?”“这还用说吗?当然理解,只是不想说出来而已!”“那你为什么对辅导老师这么冷淡呢?”“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干嘛还要把我当作小孩子一样呢!”面对这位孩子的回答,我无言以对。是的,朋友的孩子已经17岁了,虽然不是特别的成熟,可他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了,如果做家长的还把他当成一个需要随时呵护的人,那么,孩子肯定受不了。 由朋友家的孩子,再想起我家的女儿。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愿望都不能完成,因此,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我全心全力地想把她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应该说,我是在把她纳入自己所设计好的轨道。因此,我为她请了手风琴教师、美术教师,我爱人亲自担任围棋教师。每天要画一幅画,要练习两至三个小时的手风琴,一个星期下三盘棋,这样的安排在我看来合情合理,可是女儿的行为却让我寒心,她马马虎虎地拉些简单的曲子,一幅画简简单单,潦草了事。当我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她却总会以“老师说要先练习这些简单的打好基础”之类的话来反驳我,女儿不像男孩子那样和我吵架,可是她的那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却让我不知所措。女儿不再听我的安排了,我渐渐地感到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个乖乖女了,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她现在有主见,有思想了,已经不再是一只温顺的小猫。她开始接触世界,而她此时所接受的教育足可以让她能够初步规划出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的个性,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当我们的成人化的理念和要求与她的想法以及目标相逆时,便会产生碰撞。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