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建康实录(唐)许嵩 撰,张忱石 点校建实录二十卷,唐许嵩撰。这是一部记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的史籍,因为朝皆建都建康,故以为名。这部书对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以及南京地区历史地理,都很有参考价值,但可惜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连一些史学史的专著,也隐而不述。笔者因整理校点此书,查阅了有关的史料,今稍作归纳,对该书作者生平、文献价值及版本作初步探讨。许嵩生平,历来无考。最早著录建康实录的新唐书艺文志云“许嵩建康实录二十卷。”晃公武郡齐读书志、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郑樵通志艺文略等所记大致相同,可知自唐至宋,许嵩生平已不得其说。我们只能从建康实录本身,简单了解到两点,即他的籍贯和时代。
-
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编著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共四册,本册为先秦、秦汉文学部分。1983年初版,1986年再版。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书中所加注释大致包括这样的内容:对教材内容作某些补充和申说,对教材的论点提供某些原始资料,对涉及的某些古书和重要参考书加以介绍,对学术界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以及其他某些需要补充的知识。
-
隶释隶续〔宋〕洪适 撰洪适字景伯,谥号文惠公,宋代饶州鄱阳人,平生酷嗜隶古,曾编写了一系列考释研究汉隶的著作,今仅存《隶释》《隶椟》。 《隶释》二十七卷,前十九卷荟萃汉魏碑碣一百八十九种,每篇依据隶字笔画以楷书写定,继而进行考释其中包括对史实的介绍、碑碣石刻的说明、汉隶文字的考证等等。二十卷之后附录《水经注》中的汉魏碑目、欧阳修《集古録》、欧阳棐《集古録目》赵明诚《金石録》、無名氏《天下碑目》中汉魏部分,作为参证。《隶续》二十一卷是《隶释》的续编,辑绿续得诸碑,依前例释之。原刻散佚,而后又逐渐集佚成书。《隶释》《隶续》为最早集録汉魏石刻的文字专书,是今天研究汉字流变、石刻碑拓、汉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和珍贵资料。
-
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编著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共四册,本册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部分。
-
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家楣,(清)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 是馆藏资料中(ZQ1-1-1076—1139)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套志书。光绪五年(1879)设局修纂,十二年(1886)成书,计一百三十卷。书中占用很大篇幅记叙了顺天府的水道、水利情况,沿革、官守等都从周代一直记载到清末,为晚清衰败时期的地方巨著。这套志书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南方陆上丝绸路徐治等著西南民族地区,有长达万里的边境线,既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门户,与南亚和东亚的交往源远流长;又是我国的国防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南各族人民在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中进行过无数次的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对伟大祖国的缔造作出过重大贡献。我国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尤为丰富,云南就誉称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药材之乡”、“花卉之乡”,它确实是祖国当之无愧的一块宝地。大西南的这些主要特点,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的介绍,虽然不可能全面、详尽,但也描绘了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开发大西南,既是中央的宏伟蓝图,也是西南各族人民开拓致富的共同愿望,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与开放的新形势下,振兴西南地区的经济,对于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在下世纪的腾飞,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宏伟蓝图中,用现代化的手段重新开拓南方丝绸之路,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书虽属通俗作品,但简明扼要,实际上是一部云南史(当然,不限于云南)的缩影,文字也生动,读起来引人入胜。因此,它将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必将会有更多的有关南方丝绸之路的佳作部世。
-
查诗拉书普学旺等译注云南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有二十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分布地区占全省面积三分这二以上。自古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开拓着祖国西南边陲,创造了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民族古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美术、生产技术等。范围很广,种类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各少数民族不仅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极不平衡,呈现历史发展阶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且在继承和保存民族古籍的方法上亦有显著的不同。有的民族创造了文字,谱写了本民族光辉的历史,有的民族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他们用口碑方法,世代言传口授,从而保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研究历史、民族学等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鉴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古代文化,往往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联系,各种古籍中难免出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但为了反映历史的真实,在翻译整理过程中,我们保持了各少数民族古籍的原貌,以便后人进行研究。希望读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以及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精神,在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我们在抢救、整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陆续出版一些少数民族古籍,供各族人民、科学工作者阅读、研究和参考。
-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据原书复印:本书是一部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的分类汇编,是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中后期社会史、经济史、法制史的珍贵资料。
-
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本书所收42篇文章,绝大多数是曾经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浇铸在书局事业上,而今已经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老职工,以及与书局关系密切的学者。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勾画出书局自1912年成立,到解放前夕的概貌,为了解书局的历史,甚至了解近代初版印刷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1987年,在纪念书局成立75周年时,编辑出版了该书的下编,收文37篇,回顾解放后直至1987年这段历史。赐稿者,既有已离退体的老领导、老专家、老职工,也有在职的领导、专家、职工,还有热心的中华书局事业的学界名流。现在,将该书上下编合为一册出版。
-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据学者考证,他自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着手此书,编作长编,数易其稿,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最后写定,历时共二十七年。孙氏致力此书,与他的政教思想有关,这只要看书的自序,以及他另外撰写的《周礼政要》,就可明白,评论者认为《正义》仅为考据学,并不合于孙氏本意。不过从今天看来,《正义》的成就确在于《周礼》的整理考订。实际作为清代经学主流的所谓汉学,从来便是主张通过考据经义而求得圣贤治平之道,结果其成绩归宿在文献整理,违反了当时学者的初衷,孙诒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一书,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作,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但由于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尽管脍炙人口,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价值迄未得到全面认识。《周礼》记述当时职官制度,最为详备。孙诒让在《正义》书首 “略例十二凡”中说:“此经在汉为古文之学,与今文家师说不同。先秦古子及西汉遗文,所述古制,纯驳杂陈,尤宜精择。今广征群籍,甄其合者,用资符验;其不合者,则为疏通别白,使不相殽混。”书中这样做的客观效果,是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的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遍比较。这项重要工作,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依据。《周礼》是一部争议性甚高的经典,传统说的「周公致太平」之书,当然已不再可信;民初疑古学派所谓的刘歆遍伪群经的说法,也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检验。现在比较可以接受的学界通说,《周礼》大致成书于战国时代,固然是一部「乌托邦」式的理想建构,却也反映了先秦历史的繁复面貌。从某个角度来看,《周礼》仍是认识先秦社会诸面相的一大宝库。传统中国学术有经由通一经而通贯诸经的特殊门径。只要能彻底地精读一部经书的重要注疏,在经解的同时,也能够对其他诸经有一定的认识。「六经皆史」,只要对经书有一定的认识,也就能大致掌握先秦历史了。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正是研读《周礼》的最重要版本。《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卷帙浩繁,三个学分的课程只能带领学生窥探门径,不可能通读全书。初步拟以若干主题如:法制、宗教、信仰、医学、政令、教化……等为单元,选读《周礼》中相关职官。选课同学须轮流担任引言,以专题讨论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