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困学集罗尔纲著本集共分七辑。第一辑为《考证文选》(一),共收《水浒真义考》、《洪秀全考》,《洪秀全考补》三篇,第二辑为《考证文选》(二),共收《假设举例——李秀成伪降考》、《本证举例——彭玉麟画梅本事考》、《辨伪举例——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笔迹鉴定举例——忠王李秀成笔迹的鉴定》四篇。第三辑为《考证文选》(三),共收《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调查记》、《绍兴太平天国壁画调查记》、《南京普渡庵调查记》三篇。前两篇是对所调查的壁画鉴定是“真”或“假”,后一篇是对所调查的事件研究“有”或“无”,并不是调查的记录,而都是对调查的考证。第四辑为探索文选。第五辑为议叙文选。第六辑为论文选。第七辑为困学记。
-
清稗类钞.9徐珂 编撰一、本文集收录胡适学术作品,包括已刊、未刊的各种专著、论文、函牍、讲演、札记。二、本文集按照专题,分类辑集。各专集收文亦大体分专题按写作或发表时间先后编列。极少量他人著作,因关系极密切,作业附录附于相关文之后。三、本文集所收作品,凡有多种版本者,一般采用初版本作底本,而参校以其他版本;亦有采以作者自行校订为较善版本作底本者。原作重要修改将在校注中说明。四、本文休所收作品,均
-
清稗类钞第八册徐珂 编撰暂缺简介...
-
陶渊明年谱(宋)王质陶渊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是晋、宋易代之际篡乱史实的目击者,虽然不曾有过慷慨激昂的表示,但对于世事也并未全然遗忘和冷淡。如鲁迅先生已指出的,陶集中述酒一篇就是说当时政治的。另据考证,赠羊长史一篇则是他听到刘裕收复长安、洛阳的消息后所写,诗中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踰。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可见他对全国统一事业也是关心的。况且陶渊明在易代之际,采取“拂衣归田里”的处世态度,对后世的士大夫文人尢有深远的影响。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陶渊明这个人物及其诗文作品也是一项研究的课题。《陶渊明年谱》所录九种年谱的作者,有见于正史者,亦有不见经传者。现在本着古详今略的原则简介于后。此次纂集陶渊明年谱,所选九种年谱的底本分别是:(一)栗里谱用云韬堂绍陶录,清陆心源十万卷楼从书本;(二)陶靖节先生年谱用灵峰草堂丛书本;(三)吴谱辨证用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本;(四)柳村谱陶用清雍正七年顾易序刻本;(五)晋陶靖节年谱用清道光二十三年颐志齐四谱本;(六)靖节先生年谱考异用文学古籍刊行社一九五五年请了先生集本;(七)晋陶徽士年谱用清光绪四年豫章先贤九家年谱本;(八)陶渊明年谱用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三年陶渊明本;(九)陶靖节年谱用中华书局一九三五年层冰草堂五种本。
-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芦浦笔记(唐宋史料笔记)》是“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由宋刘昌诗撰。刘昌诗生卒不详,主要活动于淳熙八年(1181)至嘉定八年(1215)间,即宋考宗、光宗、宁宗期间。这部笔记虽仅十卷,但其内容却较广泛,“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迁变,皆得逆其源而循其流”。上至先秦典籍,下至宋代曲章制度,以及作者之所闻见之遗闻轶事,都有记载或考证。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态度认真,文中颇多创见。
-
续夷坚志(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续夷坚志》四卷,金元好问撰。好问(公元一一九○——一一五七)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析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续夷坚志》是作者晚年继宋洪迈《夷坚志》而作,虽然没有《夷坚志》那样大的篇幅,但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是继宋洪迈《夷坚志》、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之后出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分前后两集,十七门,共五百馀条。书中第一条《大元昌运》记元太祖、元太宗及元世祖事,显然为元人作品。其馀绝大部分为宋代故事,间有 元代及前代的故事。此书内容比较复杂,其中大部分是志怪故事,但也有少量条目记载了野史记载了野史佚文,似乎是根据前人的成书辑録的。
-
大金国志校证(宋)宇文懋昭 撰,崔文印 校證大金国志四十卷, 是记载金朝始末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书,旧题淮西归正人宇文懋昭撰。关于宇文氏的生平,除他在进书表中说(偷生淮浦,窃禄金朝)外,其它不详。 这部书的情况较为复杂。首先是,本书进书表称(宋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奏上,而金亡在这年正月十日,五天之内,作者不仅获得了金亡的详细情况,而且还据以撰着成书,并奏上,这无论如何是不太可能的。其次,本书称元朝为(大朝乙,称元军为(大军乙,称元使为(天使),而于宋事则毫无忌讳,似非宋人所为。再次,本书有开国功臣传一卷,记粘罕等十三人事迹,其他人无传,却有两卷文学翰苑传,记宇文虚中等三十二人事迹,显得既不平衡,也难以让人理解,何以如此(重文轻武乙。诸如此类,问题确是很多。本丛书包含《大金国志校证(上册)》《大金国志校证(下册)》。
-
清稗类钞第十二册徐珂 编撰《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撰。汇辑野史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以及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时间上至顺治下至宣统,间有上溯天命、天聪、崇德者。本书分门别类,按事情的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从,共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记载较为完备。既有稗于遗闻,也可以资为谈助,对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而言亦具备相当的阅读价值。<
-
史记探源崔适 著,张烈 黠校卷一序证要略*乱春秋古文终始五德十二分野变象互体告则书官失之古文尚书书序古文傅记寓言汉书麟止后记卷二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卷三十二本纪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春始皇帝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卷四十表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候年表第二六国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以来诸候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候惠景间候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候者年表第八建元以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汉*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八书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卷五三十世家卷六三十世家卷七七十列傅卷八七十列傅
-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记述中国从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简称《通考》。作者马端临。马端临约从30岁时开始,用20多年的时间,在《通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补充,撰成该书。把《通考》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上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24门,各门再分子目,制度史的体例更加细密完备。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是作者的新创。《通考》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各朝正史、历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等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这些史籍记载就是文,文的意思是典籍。此外,在叙事中还引用了很多当时臣僚的奏疏和学士名流的议论。这些奏疏、议论就是所谓“献”。“献”的意思是“贤者”。因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融会贯通、原始要终的研究,故取名为《文献通考》。《文献通考》对宋代典章制度的记述特别详细,可以订正、补充《宋史》诸志的地方甚多;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颇多独到的见解,实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