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西方文明概念史刘文明 魏孝稷 主编“文明”概念在西方语言中首先出现于何时何地?它具有怎样的内涵?它如何在欧洲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问题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兴趣,以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本书就是试图通过选译一些19世纪以来西方著名学者阐述“文明”概念的代表性文章,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文明”概念在西方社会产生与变迁的历史,另一方面加深我们对19世纪以来西方“文明”观及其内涵的理解。
-
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是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及相关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对该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战国秦汉、北魏、唐代、宋金和明清时期墓葬281座,出土各类器物700余件(套)。《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刚玉砂厂墓葬的发掘成果,详细介绍了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和特征以及墓葬年代推断等方面的情况,为豫西地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盛世前夜吴鹏开元盛世前的八年,朝廷政治一直笼罩在武则天的影响之下,可以称为后武则天时代。在这短短八年,高层政治持续动荡,发生了神龙、景龙、唐隆、先天四次政变,更换了武则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位皇帝。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在纷繁复杂的政坛乱局背后,是“合同李武”和“清算武周”两条政治路线的缠斗。本书用通俗流畅的写法,大量细致的史实,复盘四次政变的来龙去脉,展现各方势力在困境中谋求扭转的种种对策,呈现众多人物的立场变化与人性幽微,探寻政治动荡的深层原因,以及其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
中国田制史万国鼎《中国田制史》以时间为序阐述了我国自上古至元朝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揭示了土地制度与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赋税等的关系,为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农村问题、土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书主要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探讨了黄帝至战国土地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提出商周社会推行村落共有制、采地制,而非井田制的见解;第二章《两汉之均产运动》,梳理了两汉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弊端,及由此而兴起的限民名田、王莽改革等均产运动;第三章《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讲述了魏晋至隋唐均田制度的兴起、流变、衰落,阐释了阶层、人口等对土地制度的影响;第四章《均田制度破坏后之唐宋元》,讨论了唐中叶及五代、宋、辽、金、元各个朝代的土地问题和相关土地制度的嬗变。书稿文质兼美,引用大量史志资料,文中观点历久弥新,对相关研究者和学习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
中国美术小史滕固《中国美术小史》一书是作者滕固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席时,基于教学研究和札记组织写成的一本书。此书虽小,却熔铸画史大千。全书文字精练,却又意味深长。书中主要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沉滞时代四个部分,讲述中国美术演变历史、诗书画三种艺术的连带关系等,详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是中国美术史学科开创性的著作,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著作。全文言简意赅,涉猎广泛。读起来赏心悦目,酣畅淋漓。
-
近代中俄文化交流研究郭宇春,郭蕴深本书将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间的中俄文化交流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阐述这一时期两国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和时代意义。全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鸦片战争后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俄国汉学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的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俄国著名作家与中国、俄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俄国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传播、俄籍犹太人与中俄文化交流等,以两国文化互相影响为统领,再现那一时期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情况。
-
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史孙文沛 著本书概述了二战后德国支付战争赔偿的全过程,论证了德国二战赔偿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支付金额最高的战争赔偿事件,提出“受害者赔偿”已经取代“战胜国赔偿”成为战争赔偿的重心。
-
文艺复兴史讲稿赵立行《文艺复兴史讲稿》旨在全面呈现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代,从多角度揭示文艺复兴的内涵,了解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兴起之间的关系,介绍学界有关文艺复兴的研究和争论,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从而达成对文艺复兴时代全面客观的理解。“讲稿”以专题的形式布局,在主题的区别与联系中展开,揭示多重社会因素如何同频共振,共同聚合成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载体呈现,反映了转型时期丰富、复杂、过渡性的社会特征,演绎出人文主义、世俗主义、科学主义等主题,启示了通向近代社会的道路。“通向文艺复兴之路”揭示经济模式、政治形态、思想文化的变动如何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底层逻辑;“人文主义的思考”考察概念的流变及其丰富复杂的内涵;“文学的形式与主旨”描绘文学形式如何匹配新思想的表达需求,并聚焦哪些新主题和新观念;“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空间”解释艺术家所根植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引领和反映社会变化;“哲学的突破”归纳如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进行逻辑性建构;“政治模式的虚构”则揭示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思想超越时代的价值;“历史的新思维”阐述历史认识论如何从神意史观过渡到理性认知,从天上走向人间;“教会和大众宗教生活”说明作为新文化批评对象的教会如何经历文艺复兴的洗礼而发生蜕变,从而走下神坛;“从迷信到科学”阐释科学如何逐步摆脱上帝和迷信,并最终理性地确立自身。这些主题整合起来意在传达这样的主旨:文艺复兴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而且是欧洲近现代的起点;文艺复兴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且具有范式的价值;文艺复兴不仅是一段历史,而且昭示着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文化底盘的路径。
-
罗马共和纪事撒路斯提《罗马共和纪事》是撒路斯提乌斯去世前最后的作品,以五卷的篇幅详细记述从公元前78年至前67年这12年间的事件。这可能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其中四篇演说和两封书信作为修辞范例完整流传至今,还有大量残篇散见于后人的引用。他的文笔简练而冷峭,尼采视之为罗马风格的代表。他的作品直面罗马共和的衰落,蕴含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美德的坚守,是我们了解那段罗马史的最佳指引。
-
朱玉成口述历史朱玉成 口述;马长林 撰稿本书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一本。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建馆六十余年来,共由历任市长延聘馆员近1200名,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该馆于2013年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启动口述历史丛书编撰项目。朱玉成,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上海市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本书从朱玉成从事工艺美术产品创作、生产和管理,工艺美术人才成长、行业发展深怀热情,对美学的思考、细心的观察和高度的责任性等方面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