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吴镇烽金文论集吴镇烽该书是作者近60年来所撰学术论文的汇编,共收录论文80多篇,主要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相关问题的考辨,以及利用金文等出土文献所做的先秦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此外还有玺印、封泥、钱币以及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论述篇“考释篇”“鉴赏篇”“史地篇”“其他篇”“附录”六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研究面貌。
-
资治通鉴熊逸版 第三辑之秦汉风云熊逸 著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这项大工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以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秦亡汉兴的恢宏历史。这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胡亥、赵高、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一桩桩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应接不暇: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鸿门宴、霸王别姬……一个个亟须追寻的历史真相等待你去探索:陈胜是怎么走向失败的?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怎么发生的?汉朝外戚干政的问题是怎么来的?……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了解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最终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
-
扶绥敢造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扶绥县文物管理所 编著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扶绥敢造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敢造遗址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同时发现有90余座墓葬。敢造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经鉴定共有50多个种类,大量动物骨骼的发现为研究左江流域气候、生态环境、人与动物生存关系及华南-东南亚地区全新世早中期人类生业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敢造遗址还发现了大石铲文化遗存与贝丘遗址在地层上的叠压关系,该发现对建立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对考古学、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及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犹太人的故事西门·沙马 著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段与世界有关,也为世界所有的历史……自1492年西班牙大驱逐后,犹太人被迫再次迁移,流散到欧洲各地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在物质和精神迫害的夹缝中求生图存。然而也正是西班牙这场驱逐,使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回望锡安,更加依恋心中的那座圣殿。《犹太人的故事:永远的归途(1700~1900)》便讲述了在这段流亡期间,犹太人于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故事。这段故事发生在加利利星光闪耀的群山、美国西部的腹地、法国的魔鬼岛监狱,发生在维也纳、布达佩斯、巴黎和伦敦。漫漫流亡路上,一代代犹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地理家园和心灵寄托:在柏林开往法兰克福的隆隆列车里流淌出现代音乐的音符,美国梦想之地的卡尔瓦洛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法国蒙特勒伊摄影棚的银幕上再现了遭受不公对待的犹太人形象,也门的每一块石碑和青铜铭文似乎都在诉说着沉睡千年的往事……沙马在本书中延续了前两部犹太人曲折的历史,继续讲述这段迷人的故事。他将笔锋聚焦于却不限于:拉比、银行家、军人以及犹太女商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不乏虚伪的市井之徒;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以及也门犹太人的世界观冲突。然而,重要的是这些犹太人不断与谎言、欺骗、仇恨、致命的压迫和流放做斗争,但往往伴随而来的总是破灭的希望。沙马用他精彩的故事和巧妙的叙述打动了历史爱好者的心,正如他在其他作品中所做的那样,他将非常复杂、多维的事件分解成易于理解、可读、动人的历史故事。沙马对“犹太人的故事”这一主题建立了一种真诚的尊重,这种尊重贯穿全书。
-
礼品、馈赠和金钱克里斯托弗·罗森穆勒、斯蒂芬·鲁德勒 主编本书是“腐败与历史译丛”的最新一部译作。克里斯托弗·罗森穆勒、斯蒂芬·鲁德勒等作者从礼品、馈赠和金钱三个维度,以大量文献和档案中的史实为基础,对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拉丁美洲的腐败问题进行了历史性分析。该书为研究拉丁美洲历史上的腐败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腐败与历史译丛”是一套专门研究世界各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的大型学术译丛。现已出版《腐败与罗马帝国的衰落》《腐败史》《美国的腐败:从富兰克林的鼻烟盒到联合公民胜诉案》《我们的腐朽法律制度:为何人人都是受害者(富有的罪犯除外)》《捐官制度:十八世纪法国的卖官鬻爵》《欲望、交易与腐败——日本江户时代见闻录》。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老北大燕大毕业年刊陈建龙 主编民国时期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毕业纪念册,如北京大学的同学录、燕京大学的毕业年刊等。北京大学图书馆近现代文献收藏丰富,其中既有老北大的收藏与积累,也有得益于1953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馆藏的并入,故北大图书馆收藏的老北大、燕大毕业纪念册相对比较完整。其中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时间跨度从1923年至1950年,中间缺1924—1925年、1934—1935年、1942—1947年、1949年,共计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18册,从1903年至1937年,包括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两个时期。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中断。相比于今天流行的毕业纪念册以同学寄语、临别感言为主,老北大燕大的这些毕业纪念册内容更丰富多彩,包括校史介绍、校园概况、教职员工名录、本年毕业生名单简介、师生单人照片、合影,以及校园生活摄影等。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少资料损佚于战火,彼时的大学校园和今日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我们如果想了解、研究民国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大学发展情况、大学校园面貌乃至和民国高等教育史,这些毕业纪念册无疑是极好的第一手资料。本次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18册,每册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撰写的解题,介绍本册情况,并简要介绍本册涉及人物。
-
中国考古学 宋辽金元明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宋辽金元明考古学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最晚阶段,通常认为其始于北宋,止于明末(960—1644年,实际上辽朝应从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建立契丹国起算)。其前段为宋朝与辽、金和西夏分别对峙,以及高昌回鹘王国(于闻王国只延续至五代宋初)、喀喇汗王朝、大理国、西藏的古格王朝等政权分立阶段;后段则为元、明形成新的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各种考古遗迹遍布现在全国境内(地域还涉及今境外邻近地区,如中亚北部地区的西辽遗迹等),是秦代以后中国历史考古学各断代考古学中时代跨度最长,涉及统一和正统王朝(包括辽金元民族政权)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内涵最丰富,并形成古代封建社会各种文化类型终结模式的最重要阶段。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则现在也只是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重心,综合介绍20世纪、特别是1949年至今的宋辽金元明时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重要成果的专著。同时也是第一部对宋辽金元明时期迄今已有的主要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探讨的论著,从而为今后宋至明代考古学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书适合研究考古、历史、文博、古建筑和艺术史等专业人员及广大历史、考古、文物爱好者阅读。
-
敦煌遗书刘含之敦煌遗书,与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等一样,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主要是指敦煌藏经洞中的佛教经典、道教经典、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语言材料、史地材料、科技材料等各类经卷与文书。王国维先生特别将其与殷墟甲骨文字、汉简、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古代中亚民族遗闻等并列为“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国的五大发现”。敦煌遗书毫无疑问是弥足珍贵的浩瀚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文脉之所在。目前,幸存的敦煌遗书多以残卷、残片为主,它们分别流散于世界十几个国家甚至私人藏家之手。这些文献自发现时起即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们十分清晰地还原了中国及中亚诸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十分直观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卷卷老旧的文献残本,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仿若一首写在古老沙砾中的壮丽史诗、一曲谱在残卷上的悠扬乐章、一部“活着的历史”。敦煌遗书对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本书精选的图片主要为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1945年)中亚探险后带回的一部分敦煌遗书,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本书尝试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徐徐打开一扇了解具有逾千年厚重历史的敦煌文化与敦煌艺术的窗口,并通过这扇窗口窥见古人之智慧、艺术之魅力、世界之美妙。
-
铭记峥嵘岁月苏州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革命老区的地位极其重要,意义极为深远。革命老区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成功结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第一块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巍巍丰碑的一块奠基石。苏州革命老区是中国广大红色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苏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儿女。正是他们那种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勇敢,那种不惧苦难、舍生取义的忠贞,那种顽强拼搏、精忠报国的壮举,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情怀,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铭记和传颂。本书详细记录了苏州革命老区的浴血奋斗史及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雄事迹。
-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南京大学博物馆 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本书是对1972年发掘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资料的系统整理。该墓是帝陵级别的东晋墓,由蒋赞初先生主持发掘,并于1973年4月在《文物》上刊发整理简报,公布了出土的主要器物等70余件(组)。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挖掘条件和设备,大多数当时公布的照片和资料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基于此,本书编者团队在简报的基础上,对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北园东晋墓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拍照、线图绘制,并重新绘制墓葬平剖面图、出土器物分布图,按陶器、青瓷器、金属器和其他的分类编排,以文字和图版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获取信息。并且,本书还收录了整理札记、蒋赞初先生有关发掘经历的回忆口述以及王志高、吴桂兵两位学者对于墓主身份的讨论,将与墓葬有关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是两晋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