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知识的误区拓维文化编本书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的误区”,有助于读者认识现有知识所无力阐释的世界之谜和人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混乱和错误,知识对大脑功能的依赖性,知识所具有的局限性、专业性及知识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书中介绍了走出知识误区的方法,使人们在了解知识误区的同时又认识到知识的力量、知识的价值。
-
丑陋的韩国人金文学等暂缺简介...
-
跨文化对话乐黛云,(法)李比雄(Alain Le Pichon)主编二十一世纪即将来到,人们都在思考未来。意大利著名思想家恩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那大学成立九百周年的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他认为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能更好地相聚三种相互理解的氛围之中。但是,在承认差别的情况下,人类如何沟通呢?人们可以用一种共同语言来讲述差别吗?物理、数学语言似乎是一种通用语言,但它真能完全脱离它所归属的文化吗?要真正理解法国数学学派和中医,不用法语和汉语行吗?埃柯提的问题很有启发性。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能生物,同则不继”颇有相通之处。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和协调各种差别的“礼乐”精神一定会成为人类第三个千年实现“差别共存”的重要精神资源。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于1999年末发表了他长期思考的《世纪与宽恕》一文,通过对“宽恕”一词的字源探讨、词义辩析以及应用的误区等研究,论述了作为人类沟通主要手段的语言所存在的模糊性、歧义性和难于避免的、有意无意的误用和误读。参加本辑圆桌会议的学者关注未来世纪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台湾辅仁大学李震教授强调人性的复归,英国伯明翰大学邓守成教授预见到二十一世纪有形的、体制的宗教影响力会越来越小,而无形的宗教经验与认同则可能越来越深,因此希望宗教在未来世纪的对话有益于抵抗社会异化和民族主义带来的危机。青年思想家刘小枫博士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根本问题是找不到一个公认的、有共识的政治精神基础,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还会面临一个精神冲突的时代。他强调必须充分认识西方精神的现代分裂及其在新的语境中对自己的不断重新解释,中国文化更新的希望就在于深入理解西方思想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自己。汤一介教授将数千年的旧传统和几十年来造就的新传统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当世权力崇拜和金钱拜物教所形成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及其在二十一世纪的可能走向并指出了美德和信仰所能提供的善的选择。钱文忠先生则对以上讨论作了很具特色的回应。这一辑的文章大体都是围绕着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来发言的。法国驻中国大使毛磊先生强调了在双方的对话中认识自己;梁燕城教授提出在长久零碎化和离散之后,需要一个重新建构的时代;谢夫莱尔教授指出人性是同一的,所有人都是某种人类文化的载体,应该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平等的尊严,钟西进、顾彬两位教授则从跨学科、跨文化的高度讨论了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一些文化问题。
-
侵入与接替张鸿雁著《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对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从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全书自成体系,逻辑严谨,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思维方式,从分析发达国家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社会变迁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区别入手,以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事实为分析案例,对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各种学说、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形式与特点、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阶段与规律、城市社会结构空间演变与扩张、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与郊区化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论题新颖,思维方式独特,研究角度独创,全新的观点和全新的命题贯穿全书,充满了思辨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是当前中国唯一从整体上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可供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城市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
文化研究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90年代几次大的人文学术讨论,如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关于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讨论、关于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文化战略问题的讨论等等,无不体现出诗学(文学理论)与文化交融的新趋势。这种学术趋势在学理层面上是与对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实践与方法的引介分不开的,从根本上说,中国90年代的文化研究仍然还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中国的文化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本身的土壤。《文化研究》主要介绍国外文化研究的历史,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翻译西方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研讨中国当代文化问题(如大众文化问题、传媒与公共性问题、后殖民批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与族性政治问题、性别政治问题、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重建问题、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问题等),考辨西方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探索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经验之关系等。
-
非正规科学(法)R.舍普著;万佚,刘莉译“法国文化电台”记者R·舍普就目前法国社会较为关心的、关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的问题采访了法国学界的一些人士。采访笔录形成的一系列小书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本。片断:中国的传统植物学在植物学的现代研究中,植物名称明确地指出了这种植物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中国古代没有这种观点,尽管中国传统文化被看作是等级文化。您大概记得在《词汇和事物》的引言的开头,米歇尔·福柯描述了博尔日滑稽地模仿“某本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写道:“动物分为:1)属于皇帝的;2)涂上香料的;3)被驯养的;4)乳猪;5)美人鱼;6)传说中的;7)自由的狗;8)包括在本分类中的;9)像疯子般焦躁不安的;10)无数的;11)用骆驼毛做成的十分纤细的毛笔画出来的;12)等等;13)刚打破水罐的;14)远看像苍蝇的。”其实,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分类并不像博尔日想展现的一般滑稽可笑。传统植物学通常被药典所替代,中国的传统植物学是不是也一样?现在有一百多篇文献可以称做药典,可是从事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人使用的术语并不总是一致(有些人觉得“药典”所具内涵大西方化了,他们更喜欢“医学材料”这个词,可是对这个词同样有争议)。在汉语里,这些作品——论述矿物、植物、动物,甚至来自人体的产物——叫做“本草”,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本草”始于公元1世纪或2世纪(尽管其名称“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是一位至少生活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传说中的皇帝)。这部文献为以后的论著奠定了基础,经常被人引用,内容也渐渐丰富起来,不断被加人新东西,因为文献最初只记载了365种物品,大部分是植物。每天一种?对!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部作品几乎具有宗教礼仪书的功能。另一方面,它把这些物品分成三类:无毒的,用以维持生命,可以随意食用;微毒的,在明确病情的情况下,用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服用;剧毒的,通常是致命的,只有在病人已病人膏盲时才能服用。这是药典中出现的最初分类法,是在作品的结构层次上进行的。在作品里,还有第二种分类,共分成五类,对应于法语所说的“五种元素”(现在有人译成“五种因素”或“五个阶段”),这五类参照了同阴阳概念有关的天体演化论体系。那时,神话世界也是知识世界……这第一部本草作品的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神农氏的传播文明的英雄,他使野蛮人成为文明人:据说在他之前,人住在树上,以兽皮为衣,喝血吃生肉……但“神农”降临世上,他遍尝植物,区别毒药和可食用的植物,教会人们耕种。药物的这一分类系统是否随后受到质疑?从5世纪起,一些医生提出批评,认为不应把什么都混在一起(一本书中既谈论动物又谈论植物),还认为惟一的大的分类是高级、中级、低级三类也是不妥的。因此第一项工作是把医学材料区分为矿物、植物和动物。然后,譬如在矿物内部把石头和金属区分开,在植物内部把草和树木区分开,同样地,区别蔬菜、水果和谷物。在动物中,区分兽类和我们叫做小动物的动物(包括飞虫、蛇、某些两栖类动物和甲壳动物等等)。这种分类基础可以追溯到5世纪,直到12世纪实际上依然有用;后来,分类变得十分细,特别是在16世纪,出版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今天这部著作仍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中医典籍。文化大革命时,此书仍然再版,说明其作用几乎是公认的,从博物学的观点看,这本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科学史研究者们似乎把医学材料和博物学混为一谈(我们国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17世纪为止)。但中国科学史学家们研究这部文献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思想方法的鲜明特点;他们从中看出了有关矿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的最早论述,而我却认为这本书既不是植物学的,也不是动物学或矿物学的,因为书中不包含任何有关植物或者动物等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作者在介绍医学材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植物学、矿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必须给这本书贴上一个现代的标签的话,那么我觉得“人种科学”最为合适。
-
说字释词谈文化张美霞编著本书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注释、配合讲解,仔细阅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每个汉字的早期含义,学习一定数量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词语,了解文中相关的文化内容。本书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汉语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问答题。有的篇目还附有插图,教师可围绕这些图案进行提问,有些插图制作简单,教师不可在课堂上演示制作方法(如剪纸)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还可安排一些文化比较的讨论。本书还可作为课外读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基本的汉字知识和一些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
说字释词谈文化张美暂缺简介...
-
中国莲纹图谱唐家路编在民间艺术中,莲纹装饰实物多以近代为多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实、健康的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装饰材料较之于历史上的莲花装饰更为绚丽多姿。无论剪纸、年画、织绣、砖石木雕、彩塑、印染,以及日用器皿、家具陈设等物品中的莲花纹都十分丰富。还有鱼、鸟、童子、龙凤等组合的莲花题材也十分丰富。后者象征寓意的吉祥如何观念更为深刻,诸如子孙延续、富贵殷实、恩爱和谐、家道昌盛、品德高尚、聪明伶俐等常以莲花作比附。莲纹作为一种寓意丰富的吉祥瑞兆的指代,在历史上可谓风光领尽。它不仅是一种具有自然生命力的花卉,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理念、审美观念、价值尺度、道德标准的象征。
-
说字释词谈文化张美霞本书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注释、配合讲解,仔细阅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每个汉字的早期含义,学习一定数量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词语,了解文中相关的文化内容。本书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汉语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问答题。有的篇目还附有插图,教师可围绕这些图案进行提问,有些插图制作简单,教师不可在课堂上演示制作方法(如剪纸)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还可安排一些文化比较的讨论。本书还可作为课外读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基本的汉字知识和一些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