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论语张帆编著《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中外社会百态录陈佐等编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中外社会这一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它把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把社会中一切积极的、消极的部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又将社会的各式人等,他们的经历、命运,他们的甜酸苦辣以及人生感悟尾尾道来,使读者在这个世界面前,除有惊叹外还引发出哲学的沉思。
-
评价论冯平著哲学再也不能不关心人生的痛痒,作为无色透明的王国而存在了,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世界,有丰富的个性色彩,与现实的人一起走上凶吉未卜的探索之路。它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是它应当具有探索的真诚与勇气,反映出探索途中的曲折与悲欢。
-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怡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多种学科,难度比较大,目前的主客观条件不能说很成熟。记得1989年在苏州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上,作者曾建议杭州年会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吴越文化”为讨论主题之一,这个建议虽然得到理事会的赞同并通过,但后来的实际研究成果似乎不多。它可能就和学术界对区域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文学研究对区域文化更是比较陌生,知识结构有待调整等状况有关。但正因为这样,决心朝这一方向进行开拓性的艰苦扎实的努力,更其显得可贵。
-
傣族文学史岩峰,王松,刀保尧著《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包括彝、白、哈尼、傣、纳西5个民族的文学史,及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独龙11个民族的文学简史,共16种文学史(简史)。这套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组成部分,列为“七五”、“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负责完成。云南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有自己文学发展的历史。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清理各民族的文学遗产,揭示其固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进民族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上述任务下达我所后,我们即将其作为头等重要的科研任务,很快组成了16个课题组,开始研究工作。上述16个民族的文学大多是民间文学,主要流传于群众之中。所以,各课题组在编写之前,首先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作业.共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才转入研究阶段。现在编写出来的这些文学史著作,虽然不能说没有遗漏,但每部文学史,都尽可能地囊括了所能得到的作品和资料,是目前最为翔实的文学吏著作。
-
“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朱晓进著“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的关系,重点是落实在“山药蛋派”文学上,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一角度来研究和揭示文学现象中的有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从其它角度难以揭示出和解释清楚的,地域文化的比照只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而文学现象的解释才是最终的研究目的。泛谈“文化”,相对比较容易。即以三晋文化言之,如果从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变迁、风土民情、民俗风物等等方面作一般性的介绍,就很有东西可说。但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只是与“山药蛋派”文学有关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三晋文化;侧重点是在找出“山药蛋派”文学与三晋文化的关系方式,而不在全面介绍三晋文化。也就是说,唯有与“山药蛋派”文学相关的三晋文化内容,才会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这意味着,我们也许会对三晋文化中的一些也许是精彩的内容作有意识的“遗漏”,因此,要在这里找寻到三晋文化全部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文化赋予文学以意义,又需要文学来作承载,但文学绝不是百纳箱,任什么文化现象都可以往里装,文学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度的。如果在研究中,我们对三晋文化的某些方面涉及较多,那一定是因为这些方面与“山药蛋派”文学有较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对三晋文化的许多方面的遗漏,也是基于它们与“山药蛋派”文学的关系:也许就这些方面单独言之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但它们与“山药蛋派”文学关系不大,我们也只能舍弃。
-
武学圣典龚留柱著龚留柱(1950~ ),湖北枣阳人,硕士,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西南石崇拜章海荣著崇石与爱石在民间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作者汇集了西南诸少数民族的种种石崇拜现象,归结出石神、石祖、石墓与石人4种形态,以此构建起本书的基本框架,其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巫术、民俗、墓葬形制与民间故事等诸多方面。本书又以生命创生于石,死后化归为石的生命本原观为线索,确立了西南石本原创性文化心理,由此去探寻与追踪古今中外人类崇石的根源,并从追求永生与生命自创为契入点,阐释了西南石本原创性文化心理在世界文化对话中的独特意义。
-
外王文学张曙光著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
中国娼妓单光鼐著本书作为“中国娼妓问题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的研究成果,它是一部社会学专著。笔者意欲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娼妓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尤其着重把握和认识娼妓问题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与“状态”。这是本书的基本思想。透过对其所作的整体状况的描述,笔者力求运用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越轨社会学理论解释业已观察到的各种经验事实,企图认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是认识中国大陆重现娼妓这一社会现象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关系,并运用实证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借此期望得出一个有条件限制的、具有“中层理论”意义的概括性结论。为了完成上述研究目标,取得比以往的学者更为全面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耗费颇多精力和时日去收集既能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又能适合于观察和评价理论的各种生动的、客观的而且具有普遍性的资料,现在看来,这一目的已基本达到。作者将运用这些年积累的这些资料,向读者展示中国娼妓问题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宏观风貌,提供一个尽可能详实的、能够涵盖海峡两岸暨香港的“中国娼妓史”。海峡两岸暨香港社会制度各不相同,社会人文背景也有较大差别,娼妓问题在三地的发展态势更是迥然有异。笔者第一次尝试从整个中国的范围去观察这一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幅全景式的信息画卷。这为廓清三地娼妓问题各自发展的脉络,运用比较方法去评判娼妓政策在三地的差异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