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陈雨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明危机与大众旅行的兴起造就了战后德国的中国旅行热,加之“新写实主义”文化思潮使游记阅读与书写成为时代风尚,魏玛共和国时期产生了大量德语中国游记。近代中国城市是古今中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审美等多重领域内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因其文明与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历史空间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成为诸多魏玛共和国旅行者寻访与书写的重要对象。本书以魏玛共和国时期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立足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文化语境,通过考察德国旅行者对中国城市现代性的微观与宏观叙事,探究身处“经典现代性的危急时刻”的德国民众矛盾复杂的民族与文化认同
-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陈悦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稀的史料文献承载着传递中国社会文化信息、塑造中国民众精神风貌的媒介功能,横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等多重领域。在巴陵会传教士虚构、想象与真实杂然并呈的叙事话语下,中国既是反衬西方文明的晦暗底色,也是传教士确证文化身份、缓解信仰危机、实现自我审视与想象的对照物。而其对中国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转写和译介,以及对中国文学与篇章典籍的征引和赏鉴,亦是西方文化中心松动与文化融合意识增强的体现,为德国读者提供了遥看中国的独特视域。
-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应用彭博,叶颖本书主要研究内容为开放领域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知识图构建与应用研究,从基础理论、模型构建、方法实现以及实践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互联网中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的文化遗产时代分布从东晋至清朝,横贯中国历史一千五百余年,作为分析对象能够全面展现不同时期文化遗产的特点。本书旨在从两方面改进现有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现状,一是提出一种面向开放领域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知识图谱构建框架,为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二是构建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知识组织方法,充分解析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更为精确与便捷的文化遗产知识服务,更好的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
-
欧洲妇女解放史[美]卡伦﹒奥芬本书的研究范围相当宏大,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作者虽然尤其关注法国,但同时也利用多方材料,介绍了德语国家乃至更小的欧洲国族、新兴民族国家妇女运动的发展,并加以比较研究。时间上,本书横跨250年的历史;空间上,本书涵盖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从葡萄牙到波兰,从希腊到芬兰,从爱尔兰到乌克兰,从西班牙到北欧国家,以至于国际与跨国的妇女组织,均有所涉及。本书有如下几个目标。对大众读者和主要关注历史记录的人来说,本书一方面以全面而富有比较视野的方式讲述了欧洲妇女运动的发展,展示了如何从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欧洲历史。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即使现在我们对这段历史依然充满误解,而那些关于启蒙、理性、自然、平等与差异、及公私领域的辩论也带来很多疑问,本书希望通过全面而准确的历史叙述,澄清这些误解,消除围绕此类辩论产生的迷思。
-
春节简史张志春 著本书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
南怀瑾讲中国老话南怀瑾本书从南怀瑾先生的四十余本著述中,精心摘录南先生讲述的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老话、格言、谚语等共近200条。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内养篇,包括安心之道、德行之本、学习之窍、躬行之要四个主题,下册为外用篇,包括齐家之宝、明辨之法、处世之方、经纶之道四个主题,涉及修身养性、家庭教育、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每篇字数不多,阅读轻松,却十分接地气,读来就能在生活工作中用得上,启人心灵开人眼目。
-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20周庆富 主编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分为“总述”“特辑”“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期刊·出版”“纪事”几大部分,其中囊括了2019年的科研项目、出版期刊、师资力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年度学术科研成果的良好展现。
-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英]T.理查德·布勒顿印度河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且都标志着南亚各历史时期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400余件,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一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2022年6月8日,我国著名现象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专家和儒家学者张祥龙教授不幸去世。张祥龙教授对于中国现象学事业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他的海德格尔研究匠心独运、气象恢弘;他对胡塞尔、舍勒、梅洛-庞蒂、列维纳斯、德里达等现象学家的研究亦往往深造自得、发前人未发。他对现象学与中华古学的会通与转化更是卓然开一代风气,与其他中国现象学家一道直接推动现象学运动进入中国时刻。张祥龙教授还为中国现象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当下中国现象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为了感谢张祥龙教授对于中国现象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也为了纪念张祥龙教授,我们特编此专辑。
-
老派上海话黄炜本书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科学的呈现方式,可更好地作为读者自学、研修上海话的教材或工具书。作者用老派上海话正字和词汇写作本书,在语音、词汇、常用语、语法、老派上海话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以及老派上海话的应用、上海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将老派上海话系统、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重现浓郁、优雅、地道的上海文化,且不脱离当今的时代。本书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讲解内容,使作者的自学、提升过程对广大读者而言完全是可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