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闽南乡土民俗石奕龙 余光弘闽南乡土民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入到闽南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本书对闽南的乡土文化与迁徙到台湾的闽南人带去的民俗信仰之间的传承、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凸现了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有的有关闽南乡土文化的书籍中,本书较为全面地对闽南乡土民俗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在介绍闽南具有共性的民俗时,尽量把不同地方的做派与差异表述出来,提高了闽南文化学术品位,具备了一定的文献参考资料价值。
-
闽南民间信仰连心豪 郑志明闽南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独特历史、地理诸因素的作用,闽南既传承了中原民间信仰的传统,又带有鲜明的闽南地方特征。闽南移民在向外迁徙的过程中,又把闽南民间信仰广泛传播到台湾和南洋各地。闽南民间信仰在影响台湾民间信仰的同时,充当了在台湾传播闽南文化的重要桥梁。本书按类型将闽南民间信仰分成自然山川、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等八大类,在全面反映闽南民间信仰概貌的基础上,又从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宫庙和最有闽南特色、有专庙奉祀的神祗着重予以介绍,力图从民间信仰的视野体现闽南与台湾之间深远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
衢地苍穹孟嗣徽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佛教的陆路传播途径恰巧与“丝绸之路”重合。炽盛光佛与星界诸神图像在通衢之地的出现有广博的文化背景,不仅反映出它是唐以来佛教密宗的重要部分,也反映出古代西亚、中亚、南亚的星宿崇拜与天文图像向东亚传播以及相互交融的情况。
-
天下中国武斌本书是一部思考与追问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历史读物。作者从全球史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从远古至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全书以中国历史线性发展为纵线,同一时代各个文明圈的平行发展为横线,纵横交错,将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印度洋东岸地区、地中海地区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贸易区域串联起来,展示世界文化格局的发展历史,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性。
-
多元视野下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跨文化传播重点学科课题组著当今世界之变与全球文明秩序的重构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本书以跨学科研究为路径和方法,在当代社会“数字化生存”转向“平台化生存”的背景下,聚焦中国的国际传播、跨文化沟通以及全球传播和文明交流发生的新变动与新趋向,从传播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多元视角,探寻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和文明传播研究的新范式与新理论。本书直面百年大变局下的新挑战,重思传播之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关系和意义,展望数字化时代跨文化传播与全球传播在促进全球文化交往与文明交流中承担的角色与使命。
-
中国网络剧产业发展研究李星儒,张晓丽,云庆本书采用宏观视角,对2014-2021年间网络剧产业整体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这一视角可以让研究浮出网络剧变革的湍急涡流,从而更为清晰地看清其发展的脉络与规律。本书定位于一本既具有实践意义也有着相当的理论价值的高品质研究专著,能够为网络剧乃至影视剧领域的管理者、参与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和启示。在写作风格上,书稿兼具专业性、学理性与易读性,数据详实,资料丰富。
-
文化贸易蓝皮书李小牧,李嘉珊,刘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贸易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对外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02.7亿美元。本书分为总报告、行业篇、专题篇和实践创新篇四个部分,全面梳理和分析了2022年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实践。书中既有对不同细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文化贸易发展趋势、特点、问题以及未来趋势的呈现,也有对精选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与探讨,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时节之美上海广播电视台《中日新视界》本书脱胎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日语节目《中日新视界》里的中华传统文化板块 《节气里的中国》,面向国内广大的日语学习爱好者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内外读者。采用日汉对照的形式编写,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编排,每个节气均由节气由来、相关诗词、节气三候、节气传说、习俗及美食、养生小知识等板块构成。书中所附视频均来自《中日新视界》节目,供读者从文字及画面两个角度,深入领略历久弥坚的中国节气文化之美,在理解当代中国的同时,提高日汉双语的表达水平。
-
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水姐 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是一场当下的实验,所有悲喜得失都是只此一次的鲜活经历,做不了事先的准备,也无法在事后修补。在这一点上,苏东坡与当代人没有什么不同。而神奇的是,他却生发出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将只此一次的人生不断更新、迭代,随时、随地、随境、随缘、随遇、随物,达到了“智者乐水”的境界。本书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智慧研发成99个日常App,以现代思维解读苏轼,让当代人能从自身困境出发,汲取苏东坡的前年精神水源。
-
闲趣坊·吃主儿王敦煌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之为“吃主儿”。什么人算“吃主儿”呢?“吃主儿”不是厨师,他们有一套“信条”。您了解了这套“信条”,您就知道了“吃主儿”的独特之处。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以及他家的两位老家人就是“吃主儿”,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介绍“吃主儿”,就不能不讲他们怎么采购、怎么做、怎么吃的种种讲究。本书介绍的这些菜肴大多没用什么名贵原料,有些是老北京的家常菜而今天难得一见的,有些是经“吃主儿”改良而与众不同的,更有令有缘品尝者念念不忘、报刊文字屡屡推介却是偌大京城只此一家的。可喜的是,对这些菜的制作精要,作者可谓倾囊相授。如果您跟着实践,您也可以成为“吃主儿”。从本书中还能了解当年老北京的风情和旗人的生活侧面。但是,它首先是让“馋人”过瘾的书,尤其是倾心烹饪之道且有心得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