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国博日历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恰逢农历龙年,《国博日历》在首月特别推出“中华图腾——中国古代龙文化”专题,以飨读者。此外,我们还精心遴选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举办的众多现象级展览,力求全景展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极具代表性的诸多馆藏重磅文物,并由国博资深专家全面、详细地讲解文博知识,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条分缕析,润物无声,巧妙传递一件件或沧桑,或精美的文物背后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探寻其深厚悠远的历史渊源,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一座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纸上博物馆”。共赏古玩奇珍,纵览华夏之美,在历史的回响中寻觅文明的印迹和艺术的真谛。
-
论语新说殷铭荷作者感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论语》文本的梳理和解读,从弘道、至德、好礼、从周、仁爱、行义、正直、德政、身正、大臣、出仕、士人、天命、君子、智明、孝敬、忠信、敏求、谈古、说今、教诲、学习、生死、棠棣、无隐、弟子、弟子、为人、木铎28个话题,联系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土地与人口问题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记录自己学习《论语》思想的心得,并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新见解,意在与读者一起讨论、学习,并求教于方家。
-
学诗浅说瞿蜕园 周紫宜 著《学诗浅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旧体诗词的普及读物。由于著者对古典文学有极深的造诣和识见,对一部诗史了然于胸,本人又擅诗词,故无论谈诗的结构与形式、鉴赏与诵读,还是谈诗的发展与流派、写作途径与方法,都显得游刃有余,可谓既循循善诱,平易亲切,又要语不繁,切中肯綮,令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
梁漱溟论东西文化梁漱溟暂缺简介...
-
启蒙、趣味和民族卢铭君 著中德双语刊物《德文月刊》出版于民国时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广受德语学子的欢迎,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独特现象。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德文月刊》展开全方面的研究:厘清始创和发展历程,考察前后两任主编,即德国人欧特曼和现代诗人冯至,在创刊和复刊中的作用;提炼出“启蒙、趣味和民族”三个关键词,在近代语境中论述其文学译作在中德文学互鉴中的作用;梳理该刊透露出的世界意识与民族情怀,旁及语言习得与广告,最后附以书目及珍贵的未刊史料。
-
世界与中国多元性研究王明进 著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00年以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分编而成。本书在欧洲社会团体与政治方面主要涉及欧洲议会等内容;在欧盟对外政策方面,作者主要选择对外文化政策、国际反恐合作等展开论述,同时也论述了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在对外关系领域的政策调整;英国脱欧是对当前国际格局影响较大的事件,本书对英国内部在脱欧问题首行的争论以及英国脱欧的性质、影响、进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全球治理主要涉及对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局部战争的危害、贫富差距、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等问题的思考;中国外交及中国文化对国际关系体系的贡献、中国外交理念的演变的话题。
-
汉唐间的制度文献与制度文化黄桢 著精细严密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特质。对官制朝仪的记述与考释,也是一项长期活跃的学术活动。由汉至唐,制度文献从萌发走向了繁盛。本书系统审视该历史进程,阐明制度撰述兴起的缘由,解析演变的关键节点。职官仪制文献又是观察制度文化的窗口。这些书籍篇章承载着围绕官制朝仪的认知和理念,其作者、读者往往参与制度的建设与运行。考察撰作、传播、阅读诸环节能够获知时人面对王朝典制的心态,这将带领我们走进汉唐间的政治环境,从而理解制度得以生发和演进的土壤。
-
中东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典型个案研究·伊拉克卷何志龙 主编本书以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以民族国家建构为基本线索和研究主题,串联起英美大国、国家治理、制度建设、国家认同和族际政治五大专题,对伊拉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当代境遇和发展前景问题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多维度的考察,深度剖析伊拉克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和发展困境,并就当前伊拉克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如消灭“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残余势力,根除恐怖主义滋生土壤;化解民族教派矛盾,推动包容性政治制度以及反腐败等政治改革;处理库尔德人的利益诉求,解决石油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对伊拉克国家发展前景和民族国家建构的路径选择做出前瞻。
-
敦煌变文名物辑释张春秀 秦越该书为文献研究类著作。主要以《敦煌变文校注》为底本,通过系统辨考法,文献、图像、实物结合法,专科知识法,语言与文化结合法等,选取了《敦煌变文校注》中的21个名物词(不包括附录部分),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贯穿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法,分别对21个名物词的起源、发展演变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整理,并考据源流,以期对敦煌变文的阅读与理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做一点有益的、必要的帮助。
-
文化大传统与中国早期文论精神胡建升 著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材料与田野经验,文学人类学将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状态称为文化大传统。本书立足于文化大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神话图像,重新对中国早期文论及其潜藏的精神价值展开本土语境的知识建构与跨学科文化阐释,综合运用早期岩画、神话图像、出土实物、出土文献等新材料,彰显文化文本的神话叙事功能,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文字文本,整合比较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知识考古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神话图像研究、古典学、比较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运用四重证据法,进行参证互释,实现整体释古,善于在多个学科场域之间迂回穿梭,深度认知中国早期文论不为人知的文化编码和精神价值。本书认为中国早期文论的本土价值和原型编码在于史前文化大传统的神话信仰与文化基因,只有跳出以文字书写文本为中心的单一片面的传统文论研究模式,才能打破西方文论以作者、读者、书写文本、世界为核心要素的文论认知模式,建构以文化文本、神话编码、文化基因为新型范式的中国文论模式与价值体系。本书所建构的文论新范式对探讨新时代中国文论价值的价值取向与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