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会说话的书何燕李本书为学术专著。所谓“会说话的书”是发表于1770—1815年间的由五个奴隶叙事共同书写的一个主旨故事。黑人奴隶在被运往新大陆的途中,或者在到达新大陆之后,第一次看到白人阅读书籍,以为这些书本在跟主人说话。然而,当他们自己拿起这些书本渴望能够同它们说话时,却发现书本并不会讲话。书本的无声和沉默使他们察觉到作为奴隶的自己与奴役他们的主人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让他们看到了自我、自己的肤色,以及那无法洗白的脸。书稿围绕“会说话的书”这个主线,深入地探析了盖茨文论的生成背景、旨在解决的问题、中途发生的转向、文论成型的构成路线、整套理论的贡献和局限等内容,具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理论背景与“会说话的书”的出场;第二,“会说话的书”与第一次理论转向;第三,“会说话的书”与美国非裔文学的艺术特点;第四,“会说话的书”与“意指的猴子”的故事,第二次理论转向及美国非裔文学理论;第五,“会说话的书”与盖氏文论的双面性。书稿整体以盖茨的非裔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具体则以“会说话的书”为研究主线。
-
文化科技蓝皮书李凤亮,周建新,胡鹏林,徐天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以及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
-
新游南越国南越王博物馆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可以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得到实证。为了更好的呈现南越王宫和墓遗迹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通过南越国的遗址、遗物,以手绘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还原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给读者讲述南越国时期的南越国王宫生活和对外交往等故事。本书内容丰富,以提纲式的体例结构,结合考古人员的发现、手绘图、实物图的形式讲述广府文化如何在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下形成雏形。大至治国方略,小至宫中琐事等,都有有趣的图像和丰富的文物、实物照片佐证,体现本书知识的权威、专业,是一本让读者了解广府文化的课外阅读书。
-
丝路重生卜希霆 王蕾 著本书围绕“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一带一路”丝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丝路文化遗产的创意营造等三个层面内容展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它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共同体的建设和全球多元文化持续发展提供和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策略”。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如何在新的时代和技术环境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下进行知识传承与观念创新、如何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丝路精神等议题均为本书关注的重点。
-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夏静本书在上古思想的整体知识系统中,从礼乐文化的思想谱系、知识谱系与思维构型、文化基因、精神品格等角度出发,通过梳理礼乐文化在先秦两汉从形成、发展、鼎盛、解体、总结到复兴的历史进程,动态地考察了早期思想传统、学术传统、文学传统与礼乐文化之间同源共生的关系,并将古代文学思想的发生视为礼乐传统一个不可或缺的次生系统,宏观地考察了乐教、礼教、诗教与中国文化、文学、文论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微观地探讨了“象”“文”“和”等原初范畴对文论传统形成的深刻影响。
-
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非洲研究院,李新烽,李玉洁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依据,在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非文明交往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中非在考古、旅游、文化、新闻媒体、学者与智库、地方与民间、青年与妇女等重点领域的交往实践,进而总结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成就与挑战,思考合作提质增效的举措,从批驳西方文明冲突论、增进中非文明的自信、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来阐述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
乌托邦的观念史〔英〕格雷戈里·克雷斯 著乌托邦的观念源自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持久渴望,它植根于原始而富足的、具有社会平等特点的黄金时代,并随着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的出版而变得清晰。从创始神话到新世界的发现之旅,从技术进步时代的探索到理想社区的建构,本书呈现了古往今来的诗人、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建筑师与艺术家构想中的乌托邦形象的变迁,并指出,可持续的乌托邦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当下消费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丛书简介:交界译丛: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
-
数字文化产业导论周正兵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数字化更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随着文化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这不仅意味着文化产业会涌现新现象与新模式,更要求学术界要实现学术范式变革,为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学术支撑。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核心构架:数字技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数字化给文化产业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及其相关理论;数字生产,研究数字劳动力及其产用模式;数字平台,研究平台的特殊商业模式;数字消费,主要研究数字消费的社交特征与运行机制;数字规制,研究平台反垄断治理的目标与方式。当然,作为新学科的新框架,本身并不完善,但它为我们解读数字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因而是这个阶段务实的选择。本书既可供数字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之用,也可为数字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学习参考。
-
过去的乡居生活唐桓臻,朱志强 著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
诗画光阴韩可胜本书共分两辑,即“中国人的节气”和“中国人的节日”。作者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介绍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六个传统佳节,以及梅花、数九、花信等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诗意化地表达了农耕、时令、月相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本书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爱国为主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体现中华文化智慧。作者选取了40余首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诗词,同时选用40余幅古代中国画,辅以成文。无论是以自然为主旋律的诗词,还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的中国画,都与全书文字内容衔接紧密,而诗词雅趣又与国画风物相结合,立体呈现中式生活美学,进一步诠释了本书对中式美学意象的表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