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走向责任共同体陈菲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观念不仅关乎自身成长与德性的发展,更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素质与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认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能力,涵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情感,锤炼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志,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成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资源,深入挖掘道德责任的理论蕴意。作者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回溯马克思伦理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道德责任的内涵、要素、生成依据和形态嬗变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在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之间的差距,提出通过汇集高校培养主阵地作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这三方面合力,以期实现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创新和超越。
-
小学英语师生核心素养培育探究陈岚 编依托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教育科研工作总结出书,该书分为十个章节,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方法论的提炼作出了详尽的阐述。第一章节主要阐述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以及教育规划课题“强师工程”的实施与主要成果。第二章主要描述小学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第三章主要分析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第四章主要阐述英语语言课堂的配套管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论。第五章 主要明确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情谊。第六章主要说明小学英语的评价策略。第七章主要解析小学英语主题活动的人种志研究。第八章小学英语教学实例(教案分析)第九章如何形成“中国情怀,世界胸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养体系。第十章教师在培养“中国情怀,世界胸怀”实践中的探究成果。(教育教学论文节选)
-
解码红河杨杨暂缺简介...
-
追寻教育的美好熊焰,李晓娟 编该书从中国教育的现实出发,追求回归教育的本真,坚持回到“人的培养”这一基点上,综合呈现肇庆市人民教育家培养项目的培训成果。该书通过叙事研究,讲述粤派教育理念下的肇庆人民教育家扎根在广东大地上的教育故事,这些具有深厚的广东地域特色和文化品格的教育家型的校长和教师,如何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传承岭南精神,身体力行地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
-
大学图书馆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孙琳 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使读者能够充分地理解大学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大学图书馆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全书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文化、大学图书馆文化结构、大学图书馆文化特征、功能与作用、大学图书馆文化内容、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策略、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案例、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案例七个部分。内容编排上理论与实践并重,既反映了大学图书馆文化的最新进展,又突出了大学图书馆文化的知识内涵,强调对大学图书馆文化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的系统掌握。
-
商潮涌动下的小说创作谢志远 著本书从宏观层面整体性、学理性地总结商业经济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宋明时代为重点,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生态,紧扣商业经济,从“抑商”政策产生的原由、发展演变、核心内容、重要影响、展开路径等,以及偶有出现的“重商”观念等,阐述和解读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重要背景,并历时性地观照了在抑商、重商语境下展现商人作品的大体风貌和转变轨迹,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从中窥探商业经济发展、小说创作的表现,形成社会与文学的互动研究。再从受商业经济直接影响的创作者的层面,总结出商业小说创作者承担着“中间人”的角色,以调和创作内外所面临的多重矛盾和冲突。进一步运用叙事学理论,**性地探索总结了商业经济影响下小说叙事的三种主要模式。
-
史学与年谱厉震林暂缺简介...
-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丁国旗 主编本报告以四川省绵阳市文旅资源及产业为调研对象,深入绵阳市各区县进行专题调研活动,全面了解、重点考察了绵阳市文化旅游的资源现状与产业前景。调研报告以全国文旅发展的宏观情况为背景,以国内外丰富的文旅案例为比较研究对象,基于绵阳市文旅产业的自身特征,对绵阳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与资源整合路径提出了具体判断与改进意见。在对绵阳市文旅产业进行的调研基础之上,本报告试图为我国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网络文化研究 第三辑王玉英 主编《网络文化研究》第3辑,以网络文化为主要内容,刊发相关研究成果,带动网络文化研究水平的提高。主要为高校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和其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刊发学术水平高、内容质量上乘的稿件。主要栏目有网络语言、网络文学、文化传播、网络社会。用中华传统话语体系研究互联网文化安全问题,探讨网络文化安全和有效传播的中国智慧。
-
王阳明思想与诗歌研究侯丹著本书内容有三:一者分析阳明心学核心要素对佛教禅学的吸收,揭示了阳明心学与佛禅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二者对王氏诗歌创作的动态性变化特点予以条分缕析,分别表现了以禅入诗、儒禅交融、讲学诗与佛禅结合的特点;三者尝试对阳明诗歌宗教美学境界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