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红色江淮 光辉记忆方潜生开展红色建筑、革命遗址的调研,是“存史、资政、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一项重要举措。安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一方红色的热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谱写了壮丽的安徽篇章。本书根据“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编写,介绍安徽省市级及以上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涉及曾发生在安徽地域的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等,通过对红色建筑、革命遗址的介绍及阐述勾勒出安徽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
-
对外汉语常用形声字的语音特点研究万凯艳形声字自小篆后成为汉字的主体,在现代汉字中也占到了优势。但是,在造字之初它们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许多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多又非一种原因导致。因此,厘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形声字的历时变化规律和原因将使对外汉语教师指导形声字声符表音和不表音的缘由,让老师对这些规则谙熟于心,并用各种教学方法实施于教学环节中,是本书写作的初衷,毕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才能熟练运用。为教师答疑解惑,也是在间接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本书分为形声字与声符的共时语音特点研究和历史演变特点研究两方面。本书试图通过形声字的语音的演变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对外汉语形声字的语音理论和方法。本书先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抓住形声字声符示音的基本原则,从声符与整字的语音关系入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它所收录的1895个形声字加以统计分析,对声符与形声字的判定、数量、结构关系、语音关系作静态描写。
-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多层分析冯学芳本书分析了15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物质文化层面的分析基于《生活秀》《茶馆》《游园惊梦》和《红高粱》四部作品分别所描绘的小吃文化、茶文化、旗袍文化和酒文化,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入手展示不同地方的生活百态、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在行为文化层面,通过对《平凡的世界》《呼兰河传》《边城》《许三观卖血记》四部作品中的民风习俗、节日庆典、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考察展示中国人的勤劳、质朴和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制度文化的改变清晰地反映了在社会变革面前人们的态度、选择和应对,进而更清晰地体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家》《人生》《蛙》三部作品展现了普通大众对制度变革的推动和适应。精神文化是文化稳定的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荷花淀》《京华烟云》《活着》《围城》四部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着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传统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
从哥德堡到外滩禾颜阅车 著,管玉华 等译上海,是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百年历史看上海,这是国内外的共识。而“不在中国成功就在世界败北”,对于汽车而言又尤为如此。沃尔沃汽车落户上海十余年就是好的案例。沃尔沃如今不仅是“上海的北欧”,也是“全球的北欧”。借助上海这一平台,沃尔沃汽车日益壮大,现已成为全球安全的豪华车的代表,中国亲和力的豪车品牌之一。其生活理念和文化品位,正成为新文明的载体和标志。如今,沃尔沃已经成为安全环保、智能豪华的代名词。走进沃尔沃,就是走进北欧,了解沃尔沃就是了解北欧。这已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后现代文明的窗口。本书试图从品牌、文化、生活三个维度切人,全面解析沃尔沃汽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其代表的人文理念和消费方式,对汽车文化的全新诠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文化继替王智慧 著本书基于社会学视角展开,试图在锚定学科传统和基因谱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体育文化记忆不同维度的探讨,阐述体育社会学的思想承继、理论传统,厘清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和方法论范式,为体育社会学在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中寻找到应有的位置,进而激发想象力和提高话语权。基于对上述学科发展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客观有效性思考,及所牵连出的对体育社会学在本体、认识与方法等悬而未解的复杂面向的发现。笔者创作了十个章节的论题,这些论题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从体育社会学视角对我国体育文化记忆在个体、群体、社会、国家中的建构、康续与发展等展开的探讨,强调了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子学科的学科传统的同时,在直面中国文明与世界关系的体育社会学学科使命中,试图对社会转型期间中国经验的本土化问题进行阐释和理论推进。
-
通向丝路审美共同体张进、徐滔、蒲睿《通向丝路审美共同体》一书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论述了丝路审美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全书由六大板块构成,设专章探讨丝路审美共同体的多模态多感官共轭、丝绸之路作为阐释本体和阐释方法的属性特征、丝路审美共同体的理论资源和阐释视角、艺术交往与丝路审美共同体的熔铸生发,以及丝路审美共同体的事件阐释学等一系列重要议题,旨在建设丝路审美共同体以辅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道学导论钱建成,易明阳,李梦姣《道学导论》一书以道学代表作《道德经》《庄子》《淮南子》《老子想尔注》等为文献基础,深入探讨了道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等进行了梳理。通过道学在哲学、文学、美术、礼仪等物质文化中的表达,从外国学者的角度介绍了道学对中国哲学、政治、艺术等的影响。作者所依据的史料丰富,形成的结构框架清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此书的翻译不仅可以让中国读者再次了解中国道学的基本思想,也能传递出道学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效果,从而为其他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
中国的自信从哪里来?文化篇于铭松◎内容简介近代的历史学家曾就中华文化的特征问过这样几个问题:,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本书试图揭开这个历史之谜。本书聚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柢,突出中华文明大一统国家治理、人文主义精神、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责任伦理、天下主义等文明特质。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融合力。它决定了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共同体的构造,历代的国家治理,民族的融合与中国人的“内外观”。它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构建。
-
人间正道李效东 著《人间正道:的人生教育》包含导论及知、行、真、善、美、家、国、天下八个章节,对儒家学派经典著作《礼记》中的《大学》进行了文本解读及义理阐发,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启发青年思考如何成就自我,进而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人民做出贡献。此外,本书对当今社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阐释。
-
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研究李佳丽 舒伯阳 著本书从价值共创、服务主导逻辑、人与信息技术接触、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视角探索了社交平台上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的驱动机制、行为过程和激励机制。首先在书中 的部分对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解析了社交 平台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以及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然后对用户价值共创 理论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用户价值共创理论的演进,并对用户价值共创理论在旅 游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后基于用户价值共创研究和顾客体验价值研究对社交平 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书中的第二部分是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 共创行为的维度结构的确定。采用质性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构建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的行为方式,初步确定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第三部分 是关于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的内容。对人与信息技术 接触的相关理论和用户参与使用行为进行了理论回顾,并结合部分介绍的价值共 创理论和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以“驱动因素—体验价值感知—行为结果”为研究逻辑, 构建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研究模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第四 部分,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机制实证研究设计。首先,在对搜集到的文献回顾 与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阐释相关研究的可操作性定义;然后依据访 谈得到的结果和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模型;接着通过预调研阶段获取社 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的样本数据,作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据此对问卷 题项进一步提炼,形成终的问卷。第五部分,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机制实证分析。通过正式调研过程,获取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过程中的驱动因素、体验 价值感知、具体价值共创行为以及互动、奖励因素等数据资料对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作了验证,明确社交平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过程机制。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 主要是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讨论,阐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并提出研究结论对 社交平台企业、游客及其他相关价值共创参与者的实际参考价值。后,指出研究的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