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元代进士与元代文坛贾继用元代进士文学家是元代重要的文学群体,与元代文学生态和文坛构成有直接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书是考察元代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关系的著作,旨在探讨元代进士文学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与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元代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的民族构成、元代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的地域性、汉族(包括南人)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蒙古色目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高丽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元代多族进士文学家是多族文坛格局形成的关键,是南北地域文坛的核心,在元代中后期文坛极具影响力。元代进士既立盛名于大都,又领风气于江南,既多创建之绩,复有开拓之功,元代文坛彬彬之盛,其力甚大。元代多族进士文学家的研究为元代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
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李佳在长期的试错和纠错中,乡村社会发展出一套以文化调适为主要机制的社会治理系统。在乡村社会从传统的简单社会转变为复杂的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治理资源碎片化,无法系统性地发挥作用,需要改进,需纳入国家现代治理的范畴。新的社会治理系统应当找寻传统治理与现代治理的有效契合路径。国家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化的治理功能,锻造一个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和自我成长能力的乡村共同体。
-
复兴的想象徐从辉二十世纪中国是个交织着变革与革命,血与火,希望与悲凉的大时代,而世纪之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启蒙?是文艺复兴?是现代性的纵横开阖?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作者通过对新文化语境下周作人的思想道路、文学思想、艺术创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此来观察“故事”中的新文化。作者依照自己的研究和对文学史的体会,强化了周作人在五四后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
文化精神赓续与传播曹劲松本书从文化精神的主体建构入手,着重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两个方面,结合文化产业的价值传播与文化赋能城市及其精神庚续,展开系统性研究。同时,结合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地域文明体演进中文化动因及其格局的个案研究,建构起文化精神庚续与传播的城市实践路径。本书注重学理建构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体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统一,把握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内在关联,对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
名家与红楼梦研究高淮生本书主要讲述包括蔡义江、胡文彬、吕启祥、张锦池、周汝昌、刘梦溪等学者研究《红楼梦》的历程,展现出红学研究的演变与传承。作者采用“学案体”方式论述,文稿的形式较为活泼,兼具了学术性与可读性。作者撰述本书稿的初心在于讲好每一位“名家”与《红楼梦》,尤其是与《红楼梦》研究的故事,从不同侧面“昭传”所述“名家”的精神格调和为学旨趣。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法律与文化政策比较研究魏晓阳本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政策、产业、人才和市场等文化发展要素为研究对象,探讨欧美文化经济发达国家和亚洲、非洲等新兴文化经济体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强国的发展之路,总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模式,从中探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普遍规律与特殊现象,为我国文化产业和事业治理提供经验与借鉴。
-
高职酒店数字化人才培养探索张萍本书尝试从行业视角出发阐述酒店业转型的现状与路径,并分享高职酒店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主要从酒店行业的角度描述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关键变量以及转型路径;第二部分联合数据调研分析公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中典型的职业岗位群及其人才需求、任务能力等展开分析,明确数字时代下的行业人才需求;第三部分主要记录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专业近年来在酒店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
-
故乡记忆贾滕本书以“国家—民间”关系为主线,探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对传统农区村落文化共同体演变产生的影响;探讨村落场域中,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反应以及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村落文化共同体变动机制;以一个传统农区典型村落百年变迁为个案,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在场与村落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变化情况以及村落文化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历程,进而提出当代村落文化共同体的重构策略。
-
天上的街市刘士林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江南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江南文化的许多独特品性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书以“江南诗性文化”为精神内核,结合历史与现状,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江南城市圈若干城市的文化精神,为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提供了价值阐释与建设思路,对当下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张勇 主编本书收录张勇、李平、侯宏堂、项念东、李伟五位教授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内容分为三编。编《儒道释文化的多维解读》,以儒道释三教关系为视角,采取个案解析与宏观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既从微观上探讨韩愈、柳宗元、朱熹等人的儒学特色及刘勰、湛然居士对三教关系的理解,又从宏观上探讨道教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二编《现代学术传统的文化诠释》,探讨梁启超、陈寅恪、钱穆、余英时、岑仲勉等近现代学者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性诠释而建构现代学术体系的路径与方法。第三编《中国诗学传统的现代省思》,以现代眼光、史学意识、哲学思维审视“诗言志”“佛教诗学”“诗史”“诗学考据学”等诗学问题。